马克思实践创新内涵与社会创新精神
【摘 要】 马克思把实践作为其哲学为立足点,从而确立起其独特的实践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尤其强调改变世界,从而使其实践概念包含着创新的含义,我们把这层创新含义称为实践创新。马克思的实践创新以现实世界为基础,追求人的发展,彰显为人的创新。这种创新在现实世界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的情境中,实践创新生成自身的属性。实践创新体现了人积极主动性和消极被动性的统一,是对象性和对象化相互整合过程。随着不确定性困局的冲破,人的实践创新行为形成非线性的结构,在不断试错和纠错的反馈之中实现实践创新的目标。成功的实践创新属于概率性的事件,它以众多失败的个体实践创新为前提。在具体现实的过程中,实践创新实质上又是社会创新,凸显着集体主义或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践创新把人的发展宗旨和手段整合起来,成为人的创新和社会创新的统一。
【关键词】 马克思;实践创新;不确定性;非线性;社会创新
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他哲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仅表明了他的哲学的与众不同,而且更重要的是明确地表明他的哲学是实践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创新在于,它既与传统的理论哲学不同,也与以往的实践哲学不同。这种不同表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已经把对哲学理解和哲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作为标志着新发展阶段的哲学派别,学术界有关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研究,却大多仍从传统哲学的意义来进行分析,这就使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许多深刻内涵未能充分地展示出来,容易陷入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本体论的争论之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学术界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理解,大多建立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对马克思所强调的实践“改变世界”的意义重视和分析得不够。从马克思所强调的“改变世界”的意义来看,马克思的哲学主张在于通过实践来构建世界的未来和发展。也就是说,马克思实质上还把创新内涵赋予到实践的概念之中。为了突出实践所具有创新内涵,我们把此理解称为实践创新。同时,由于实践创新在于构建世界的未来,促进社会发展,而未来发展又充满着不确定性。因此,我们以不确定性与马克思的实践创新为题展开探讨,深化我们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解。
一、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实践创新
实践是与哲学理论密切相关的概念。对实践进行哲学理论的抽象,就形成了实践哲学。因此,实践的涵义必须从相关的实践哲学理论论述中,才能得到合理和充分的理解。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其哲学的出发点,它是人积极地面对现实世界的体现。马克思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需要“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2]。马克思把实践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从而确立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实践是人的实践,是现实的实践,是现实的人的实践。因此,脱离了人,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现实的人,对实践概念及实践哲学作纯粹的抽象,既不符合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理念,也无法对实践哲学和实践概念作出完整的理解。
从现实的人的实践出发,马克思铸造了实践哲学的最大特色,马克思实践哲学因此与其他形式的哲学区别开来,形成了对实践概念的独特理解。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3]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实践既不是从纯粹的主体出发,也不是从纯粹的客体出发,而是从主客体相统一的活生生的活动出发,它整合了精神与物质活动两个方面,突出了属于人的特性,是作为人对事物、现实、感性的一种活动。但是,相比之下,作为实践哲学的开拓者,亚里士多德却仅从纯粹的客体出发,把实践泛化为一切事物的活动;而作为实践哲学的集大成者康德和黑格尔则从纯粹的主体出发,在抽象的理性中理解实践的含义,前者把实践看成是人的道德活动,后者把实践当作是主观精神回归客观精神的过程。
让哲学回归现实生活,以人的现实的实践为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建立起一种新的哲学逻辑。这种新的哲学逻辑,蕴涵着两个不尽相同的视角,既有实践唯物主义的,又有实践本体论的。同样,实践既有唯物主义的含义,也有本体论的含义。马克思遵循这种新的哲学逻辑,建立起一种新的实践哲学。这种新的实践哲学“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4]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理论哲学,也不同于传统的实践哲学。因此,它不仅颠覆了形而上学的传统,而且还颠覆了实践哲学的传统。毫无疑问,只有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才是真正的实践哲学,实现了哲学的真正变革,把哲学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回归现实世界的马克思实践哲学,必须让人直面现实世界。人所直面的现实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的实践活动能够参与这种变化发展,从而,人类建构属于人的真正自由的和本质的发展。变化发展着的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三个方面,表现为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这一永无休止的过程。在这个永无休止的过程中,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但这种规律性绝不是重复性。在过去、现在到未来之间,存在的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复杂的非线性过程。现实的人的实践,必须直面这个非线性的过程,但对这个过程,人并不是全知的。在这种状况下,人必须做出选择。一旦有选择,那么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因此,人的实践活动充满着不确定性。
人类要发展,走向未来,就必须要面对不确定性。敢于应对不确定性,消除不确定性,进而构建属于人发展的那部分自然,这是人的最大特色。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这个过程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因而人的实践行动有着某种程度的被动性和受动性,不过这绝不是动物意义上的被动性和受动性。动物的被动性和受动性,只有适应和服从自然规律的性质;而人的被动性和受动性,是对自然的理解和尊重,是遵循自然规律而表现出来的特性。其实,人的被动性和受动性,是在积极性和主动性之下的被动性和受动性,它既是被动性和积极性的统一,也是受动性和主动性的统一。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彼此之间都必须以对方为基础,进而得到应有的理解和认识。这构成了人的实践的基本属性。
人的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表明,自然和不确定性对人的实践约束不是绝对的。具备这些属性的人必然会冲破其中的束缚,创造属于人的世界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改变世界属于人的世界的发展,是现实的人的实践的结果,准确地说,是实践创新的结果。在这里,实践创新有两层含义,前一层含义在于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现实世界,揭示现实世界,突破自然现象的束缚,获得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后一层含义在于人要依赖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改变现存的世界,创造出属于人的世界。实践创新的两层含义相互统一,前者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是目的和归宿,彼此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6]。在这里,马克思更加清楚表明,实践远超出了我们日常理解之中的实践和行动的含义,也超出了以前哲学对实践和行动的理解。实践不是人类生活中的一般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或行动,它包含着“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创新意蕴。也就是说,马克思把创新涵义赋予了实践,即实践是以创新为内容的实践。因此,为了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创新内容,同时也为区别以住人们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理解,我们很有必要采取“实践创新”的表述,由此凸现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特色。马克思的实践创新是创新行动、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的统一,建立在现实与发展的未来之中,促进人本质的实现,促进人类的社会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二、不确定性与实践创新的两个阶段
马克思的实践创新强调改变现存的世界,因此人类世界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7]“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8]。这种实践创新体现着人自己的目的,属于人的实践创新,并创造人的本质。因此,实践创新实质上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一方面需要确立人的发展目标即创新目标,另一方面又需要把创新目标现实化。前一方面是实践创新的对象性过程,为后一方面提供前提和基础;后方一面是实践创新的对象化过程,为前一方面的归宿和落脚点,承接前一方面的目的而使之变为现实。两者之间互动构建实践创新的结构,不断推动人的世界创新,推动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作为对象性的过程,马克思实践创新在于确立人自己的创新目标。创新目标来源于现实世界,包含着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现存世界既是人类过去发展的延续,又是未来人类发展展开的基础。创新目标的对象基础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反映着现实世界发展的本质,因此它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为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层层遮蔽。揭示这个创新目标的对象性基础,是人的实践创新必要的一步。但是,这一步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在采取实践创新行动之前,人们必须依赖于相关的事实,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构思、设想、猜测和探索创新对象最可能具有的本质属性和基础。很显然,这个构思或猜测始终与现实存在差距。正因为有这种差距的存在,所以人的实践创新行动充满着变数,充满着不确定性。众多探索现实世界的事实表明,虽然人的创新行动不是盲目的,但是一旦展开,更多的是意外情况,实践行动结果与先前的构想、设想或猜测不符。因此,揭示对象性基础的实践创新行动,实际是一种试探性的行动。当然,随着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创新行动的深入,这种差距会逐步缩小,不确定性程度也相应地降低。但是,只要创新对象基础还没有被揭示,这种差距和不确定仍然存在。正是由于这种差距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人们在追踪、探索和揭示对象性规律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偏离对象性的行动。所以,一个成功的实践创新行动,必须要及时发现并改正这些行动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创新目标的对象本质。这样一来,成功的实践创新就形成了一个不断试错、反复推进的非线性行动结构:实践创新,认识;再实践创新,再认识;循环往复,向更高的对象性认识进发。
实践创新对象性过程的结果是创新目标的对象性认识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它还进一步把这种对象性认识整合到人追求自己目的之中,进而演变出新的理念,新理念又进一步塑造出新的实践创新目标。因此,创新目标来源于现实世界,依赖于现实世界的规律,是对象性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9]同时,创新目标又着眼于人类发展的未来,是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对象的构思或设想。正因为有了创新目标,所以人类的实践创新才变得更有意义,才能真正地与动物区别开来,证明自己作为人的存在。对此,马克思曾将建筑师与蜜蜂进行比较,做了非常生动而又具体的描述。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10]
对象性认识的形成和创新目标的确立,并不是实践创新过程的终结,而是实践创新进入对象化阶段的开始。实践创新的对象化过程,把创新目标推向现实化,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并丰富人的本质。在对象化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未知和未行的“空间”。但是,与对象性过程不同的是,实践创新对象化过程的未知和未行的“空间”突出的不是受制于客观对象的受动性,而是包括着追求人自己目的主动性的受动性。在对象化过程之前,实践创新以对象性认识来体现,它包括着人追求自己目的的理论创新或观念创新,但在对象化过程中,实践创新需要展开未知和未行的“空间”,把新观念或新理念的创新目标向现实转化,促进现存世界向未来世界的发展。当然,即使创新目标的现实转化有所偏离,但只要是对现存世界的超越,沿着人的本质发展向前推进,实现了更好和更高的目的,那么都是符合马克思实践创新的宗旨的。
创新目标或创新对象的现实化过程,进一步把马克思实践创新的涵义充分地表达出来。在未采取对象化创新行动前,创新目标与对象或状态还没有展开,创新只属于想象中的形象、意象或模型,不过是创新的认识而已,既存在未知的空间,也存在未行的空间。与其他所有类似尚未展开的创新目标或创新对象的认识一样,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从不确定性来看,未来实现的创新目标并不是对现在的重复,也正因为有了这种不重复性,实践才具有创新的意义,称之为实践创新。从确定性来看,如果现在与未来之间具有可重复性,目标是确定的、已知的,那么实践就是一个可重复的行动,就没有创新的意义,无实践创新可言。因此,实践创新的意义之所以存在,是不确定性所赋予的。但是,实践创新中的不确定性不是绝对的不确定性,而是相对的,包含着确定性的不确定性。正因为有确定性,所以实践创新有成功的可能。当创新目标或创新对象尚在认识和行动中之时,不确定性居于主导地位,创新行动最大的特色就是消除不确定性。随着不确定性的逐渐消除,创新行动实现它的目标,并因此取得成功。
成功的实践创新总是从不确定性向确定性转变的过程。换句话说,不确定性制约实践创新过程。在创新对象化过程中的众多状态中,几乎每种状态与其未来状态之间都可能有不同的创新问题、创新方向、创新路径等。正如马克思所说:“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11]因此,一旦采取了创新行动或创新行为,把创新目标或创新对象展开,创新主体就会受到众多问题的困扰。如在创新过程中,创新问题有许多解决的方案,创新主体很难确定最优的合适方案;创新路径出现分叉,也同样难以确定最优的道路。甚至,创新问题的解决方向和创新路径的方向可能出现偏差。更突出的是,这些选择结果都是在事后才能确定或明朗化的,因此一旦知道不合时宜的偏离创新目标的创新行动,就必须及时加以纠正,这样才有可能有成功的实践创新。因此,在对象化的创新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纠错行动。在成功的实践创新中,既有可能出现偏离目标的创新行动,它按照新出现的情况,不断改正原来的创新目标,形成正反馈的实践创新结构;也可能出现围绕原来创新目标的创新行动,不断地消除此过程出现的偏离目标的创新行动,从而形成负反馈的实践结构。这两种形式的实践创新结构都是非线性的,都不断地促进实践创新向更高的阶段进发。
三、马克思实践创新的真正意蕴
不确定性是创新的特色,也是创新得以成立的根本依据。只要人的行动属于创新的,就会出现不确定的因素和产生不确定性的行为。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人的实践创新行动,每向前走一步,都可能会出现意外的状况。这是创新无法避免的困局。实践创新的意外状况,既可能是偏离创新目标和创新方向的行为,也可能是改变创新目标和创新对象的结果。因此,在实践创新的道路上,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暂时的失败在所难免。甚至,对个体来说,即使是成功的实践创新,也会因为竞争等多种因素,在比较中失去优势和意义,从而沦为社会中失败的创新。这些偏离、改变、挫折和暂时失败,不断地拷问人的智力和能力,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构成了巨大挑战。这些巨大挑战既不是简单的智力和能力能够解决的,也不是一般人的心理和生理能够应对的。实践创新的结果表明,成功实践创新需要综合两个方面中的许多因素。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会因为无法接受不确定性所带来身心折磨而选择退缩,或维持现状,或回到旧实践状态中,人类的实践活动因此停滞不前。这显然不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涵,是与马克思倡导的人的发展目标相违背的。
其实,马克思的实践创新蕴含着对不确定性的积极应对。这种应对建立在深刻地理解不确定性涵义的基础上。不确定性是认识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当人们难以预知和把握未来创新行动和创新结果时,不确定性就显现出来。实践创新走在不确定性的道路上,只要开展实践创新行动,那么就会有不确定性的问题。不确定性与实践创新的产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之所以说不确定性具有必然性,是因为不确定性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之所以说不确定性具有偶然性,是因为不确定性产生的时间、地点和因素等缺乏预见性,既无法从经验中进行正确的因果推测,也无法从理论逻辑推导中做出合理的预言。不确定性在实践创新中是意外的事件或意外的因素。这些意外事件和意外因素,又使实践创新的成功与否也演变成为不确定性问题。对于不确定性问题,可以用概率和数理统计来加以理解和描述。这种理解和描述的实质是把成功的实践创新看作一个概率事件。它折射出一个大数规则,众多创新主体的努力,迟早会有成功的实践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创新是个体创新和社会创新的统一。实践创新一方面强调个体的实践创新,把个体实践创新看作是实践创新出发点和基础,众多创新个体努力铸造出成功的实践创新;另一方面,实践创新也强调社会创新,虽然实践创新的成功突破是由创新个体来实现的,但一旦有了成功实践创新的突破,那么它就不是个体的,而是是社会的,即成功实践创新具有社会意义,它是属于社会创新。
马克思的实践创新应对不确定性的终局,在于实现从创新个体向社会创新的演变。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因为有众多创新个体的失败,所以才凸现出其社会性,因为就个体来说,虽然是失败了,但就社会来说,不管那一个创新个体,只要其付出了努力,也不管这种努力展望出创新未来成功的几率大小,总之都能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很明显,后继者能够从中吸收经验教训,摒弃那些已经为创新实践证明不可能的道路,从而少走更多弯路和错路,梳理出更有可能的成功路径,一步步地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最终取得成功。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实践创新的社会意义,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虽然个体的实践创新失败了,但整个社会的实践创新却在延续着。进一步来看,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对创新个体而言,实践创新随时都有可以受意外事件和偶然因素的冲击而中断,或因为创新难度巨大而难以为继,这样一来,创新个体的一切努力都白白地浪费了。在这个意义上说,创新个体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在实践创新中,创新风险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巨大性,远非大多数创新个体所能够承担的,虽然在经济领域中,可以在投入与收益之间设置合理的比例来达成创新目标,但是在社会领域中,这种制度设置所起的作用就有限了,因为许多社会创新无法用经济收益来衡量,它本身就是一个公共产品。有公共性的实践创新,实际上暗含着一种风险的社会分摊机制,社会内含着分担创新风险的模式,支持整个社会的实践创新,使社会创新不断地持续下去。其实,即使经济领域中的创新,也是以这种风险社会分摊机制为前提和基础。
成功实践创新的结果,开拓出新的生产效率更高的实践方式。新的实践方式既不可能也无法为个体所独占,因而它必然会普及为社会的实践方式,为广大人民所掌握。这样一来,整个社会的实践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社会实践效率的提高,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的生活因此更加丰富多样,铸造更多属于自己的生活。每一次新实践方式的创造,都意味着人给自己多一份的自由。其实,这是人在不断地解放自己,向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进发。马克思的实践创新在于创建效率更高的实践方式,这种实践方式是社会的,标榜着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体现着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更多人之为人的种种特性,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人的本质进化使人远离兽性和物性,不断地升华出人文主义的精神,建构人类社会,做真正的人。实践创新开辟出来的是新的实践,前后相继的新实践构建人发展的历史长河,前一个新的实践为后一个新实践提供基础,后一个新实践把前一个新实践推向前进,创造更高社会效率的实践方式,不断地实现实践创新的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3]
总之,马克思的实践创新是个人创新和社会创新的统一,它们统一于现实世界中,既以现实世界为对象,又以现实世界为目标,构建人发展的途径,逐步向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进发。人的创新是实践创新目的和出发点,规整着实践创新的方向,社会创新是实践创新的手段和途径。通过个体创新,发现人之为人的属性;通过社会创新,找到属于人的实践活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属于人的特性,显示人的本质特征。实践创新,再实践创新,层层推进,不断地推进着实践创新向更高的层次前进,丰富人的本质内涵,促进人的解放,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6][8][11][12][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75,46,76,56,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5.
[3][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43,6.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3,118-119.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6,121.
[6][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5,20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