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缺乏清晰的人才画像
2、外部环境竞争加剧
3、合适的人才是培养出来的
和很多从事人力资源的朋友聊天,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现在人太难找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业务部门还说不合适?”、“大环境不好,很多大厂裁人,我们怎么就招不到合适的人呢”,“人才都去哪里了?要找的人招不到,搜到的简历都是不合适的”。
01
缺乏清晰的人才画像
招不到合适的人一直是困扰各个单位人力部门的事,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是一直都存在,只是现在可能突出了点。从招聘网站上一搜,人员简历也不少,但是按业务部门提的要求过滤一下,剩下的要么不多了,要么没意向,还有的已经被搜出过N次了。
现在的问题是找不到工作的人不少,前段时间公布的16到24周岁没工作人数占比18.2%,这个比例可不小。但是企业端人员缺口也不小,为什么不能匹配好呢,原因在于企业想要的都是来了就能干活的人,而像刚才提到了16-24岁空闲的人很多没有工作经验,需要培养,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要。也就是不是人少,而是合适的人少。
招不到合适的人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清晰的人才画像。什么是人才画像?人才画像是以岗位要求为基准,定义和描绘能胜任某岗位的人才原型,包括技能、知识、价值观、自我形象、个人特质、内驱力等几个方面。总之是描述一个人整体素质的一个工具,一般用冰山模型来进行描述,像技能、知识、自我形象等属于冰山上看得见的部分,冰山下看不见的个人特质、价值观、自驱力等不好测量。我们很难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个性,但这些部分决定他是什么人,有没有自驱力。
很多单位招人,就是业务部门提需求,招什么岗的人,岗位要求是什么,招几个人,把这些需求提交给HR,让HR给协助搜简历、约面试。给HR的要求很多是描述性的东西,比如价值观要好,熟悉某某工具,这些都不是量化指标,只能靠HR自己把握,在筛选简历时就容易出现偏差。如果面试合适通知入职,进行入职培训。出问题最多的是搜简历,因为很多简历被包装过,HR如果不懂业务,只要简历匹配就推送给业务部门,如果业务部门再约面试前,简单通过电话了解一下这个人,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面试,往往负责面试的业务部门人员都很忙,看简历合适,就让约面试。这样无效面试就比较多。
这样就要求HR熟悉业务,在约面试前,简单问一下参加面试人员情况,通过沟通淘汰部分包装过度的面试人员简历。
02
外部环境竞争加剧
现在外部竞争很激烈,大家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了,很多单位都有自己的人才库,后备人才计划等,为员工制定职业规划,让员工安心工作。好的单位每年都调薪、晋级,对于优秀的人才,都会有激励,对于不好的人才进行淘汰,但是往往淘汰的人也不是其他单位争着要的人。
从几大招聘网站运营情况也能反映出现在招聘市场的冷热,前两天BOSS直聘发布运营数据:BOSS直聘2021年营收42.6亿元同比增长119%,净亏损10.7亿元。招聘市场上大部分是刚毕业或者刚入职的人,真正有经验、有能力的人不用在招聘网站上发简历,一个是有猎头协助换单位,一个是朋友介绍,走内推模式。公开市场上,直接入职就能挑起业务大梁的人太少了,即使有,也往往被猎头放入他们的人才库里了。
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想找到合适的人,需要多种渠道去招人,比如刚才提到的猎头、内部推荐模式都比较好,尤其是猎头,他们专业服务招聘,对于高级人才还是比较划算的。当然内推也是很好的招聘模式,不但成本低,一般入取率比较高,稳定性也相对比较好。还有单位建立离职人员群,让离职人员帮着推荐朋友、同学的,这样也比较好,因为这些人都了解企业文化,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推荐的人往往针对性比较高,而且有个人信誉担保,和内推类似,也是入职率高,稳定性好。
还有就是企业要建立自己的人才库、做好人才规划,不要在急着填充人员离职的空,或者着急开发新项目、新业务时才招人,要有规划,这样HR可以提前储备一些潜在人员,在公司要招聘时,往往效果比较好,也能找到合适的人,着急确定的人往往不见得是合适的人。
03
合适的人才是培养出来的
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快,知识更新换代也快,人员流动性高,很多企业不再愿意投入资金和精力去培养人才,往往喜欢吃快餐,哪怕多花点钱,临时找人解决项目问题,哪怕做完项目再裁人,这样看着好像企业从项目上挣到钱了,其实长期来看是不合适的。首先临时招聘的儿,往往有试用期,也有适应期,有的人适应快,有的人适应慢,但是项目不等人,容易耽误项目进度,影响客户满意度。
另外临时招聘的人对企业文化不熟悉,适应企业需要时间,即使能力没问题,也需要熟悉领导、熟悉同事、熟悉环境,还要熟悉客户,这些都需要时间,而且是相对比较长的时间,如果想项目来了招人,项目完成裁人,这样的企业是不会长久的,因为企业文化是通过人员传承的,一波人来接着一波人走,文化很难传承。在企业快速发展期,由于招聘人员过多,还会导致企业文化稀释,为了防止企业文化稀释,很多企业都控制扩张,或者采用专门措施来保障企业文化的传承。
员工也不是傻子,员工来企业除了获得薪水以外,还要获得成长,也要满足其安全性、归属性的需求。员工从来不是为企业工作的,而是为自己工作的,如果企业不能把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统一起来,企业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员工来企业工作,不仅仅是看到现在,还要看到未来,企业不把员工看做核心资产,不培养人,优秀员工看不到企业的希望,就会离开的。最后导致,企业不仅找不到合适的人,还留不住优秀的人,慢慢企业就会衰退的。
好的企业都有人才培养计划,每个员工都有职业发展规划,这样的企业,员工也愿意和企业一起成长。从历史上看,没有哪个企业靠挖人获得成功的,都是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最后随着企业一起成长,一起成功。阿里巴巴是靠初始的18罗汉逐步壮大发展的。华为也是靠大量招聘优秀毕业生,通过培养,优胜劣汰逐步培养出自己的狼性团队的。
不培养人就不会有合适人用,这就是规律,大家好好考虑一下,我们培养人才,即使培养三个走掉两个,但是剩下的一个一定是适合我们企业发展的人才,这也是“剩者为王”的规律。当年阿里招聘销售,第一期销售只剩下两三个,但是就是这两三个都成为了阿里的顶梁柱。很多大公司每年都从好大学招聘很多人,就是为了通过培养这些大学生,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大学生的好处是就像一张白纸,对企业认同感比较好,企业文化也容易获得传承,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保证。好大学保证了员工的学习能力,没有社会经验,保证了容易接受企业文化,技术业务有学习能力做保证,一般没问题,就是价值观、企业文化层面的东西不好修正。
很多国企甚至重视根红苗正,所谓根红苗正就是出身好大学,大学毕业就在单位工作,一直没有离开,这样的员工对企业认同感非常好,如果能力也不差,就很容易培养为干部,最后晋升为高管。
像阿里和华为这样的企业都在创造自己的大学,就是为了培养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人才,才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涌现。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