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关系里的人,总是一起出现,相互定义,相互成就。
你所处的关系,决定了你的想法和行为;如果你表现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那也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你所处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而且在不同的关系中,人的自我是很不同的。
美国有个很传奇的教师,叫马尔瓦·科林斯(Marva Collins)。她在犯罪和毒品横行的芝加哥贫民区附近,创立了名为“西侧预备学校”的教育机构。
来这个学校就读的,都是公立学校里退学的,被认为有问题的学生。可是,在她的教育下,这些原来的街头混混,被认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都好像变得聪明了。很多都考进了大学,成了律师、医生、法官、教师。
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和以前学校里的批评教育不同,她就是很真诚地相信这些孩子是聪明的、独一无二的,不断激励他们说:“我相信你,你可以做得更好。”这种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塑造了一种新关系。关系变了,学生的表现,自然也就变了。
在一段关系里,你随时随地都在面临着一些行为的期待,因此你随时随地都在扮演着某个角色。
这个角色决定了你会怎么想、怎么感受、怎么说话、怎么行动。
人生如戏,只不过有时候我们扮演一个角色的时间太长,入戏太深,就把这个角色当做了唯一的自我。
这种角色期待提供了你行为的线索,让你不自觉地想去顺应这种期待。而这,常常就是影响我们的行为关键因素。
自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没有主动性的角色上,又怎么能做出改变?
如果你和别人相处时,已经有一些不舒服了,那你就要思考,是不是我的位置或者角色有问题了。
如果你对一个人有期待,不要在语言上要求他,而要像你期待他的样子那样对他。当然前提是,你要真诚地相信他有你所期待的那一面。
一个《大坏狐狸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狐狸从鸡舍里偷了三个鸡蛋,本意是要等小鸡孵出来以后吃了它们,结果那三个小鸡一出生,就跑到狐狸跟前喊“妈妈”。
“妈妈”这种巨大的角色期待让狐狸根本没法吃它们。后来,狐狸就真的承担起来保护它们的角色,变成了它们的妈妈。这就是角色期待的神奇力量。
所有关系的沟通,都是一个隐性的角色分配过程。
人们在沟通里,很少直接说关系。他们一般只会说他们遇到的各种事情。
如果你不会听,那你就只能听到他们在讨论这些表面的事情。如果你会听,你就会知道,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背后,都是在说关系。
有时候,我们只顾对表面的内容信息做出回应,却看不到内容背后,真正牵动我们情绪的关系信息,就会造成人与人之间很多的误解。
我们经常说:要对事不对人。可是关系的语言是相反的:对人不对事。 如果关系好了,什么事都可以谈。如果关系不好,谈什么事,其实都是在谈关系。
一些公司努力培养“对事不对人”的氛围,可是这种氛围的培养,并不说明关系不重要,恰恰说明关系很重要。
你要让员工畅所欲言,就要形成这样的关系:你和我之间是相互平等、相互配合的。
如果没有这种关系的共识,领导再说:我希望你们表达你们真实的想法,希望你们多提意见,员工也只会配合你演一个开明领导的角色而已。
你只有直面关系,讨论关系,才有解决关系问题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