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仪式的背后是精神

仪式的背后是精神

作者: 惠柔育儿 | 来源:发表于2020-05-13 20:26 被阅读0次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禘”,是祭祀之名,古代天子既祭其始祖,又推其始祖所出的最早的血脉祖先,祭于太庙,每五年一大祭,叫禘。

    只有天子才有资格行禘祭,诸侯是没有资格的。周成王因为周公有大功劳,赐他可以行禘祭。这是鲁国特有的荣誉。但在孔子看来——“非礼也”——是僭越失礼的,周公地位特殊,他祭了也便罢了,后世子孙应该自觉停止。但他们自己明明不配,却还得意扬扬地行禘祭,所以孔子说“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想看!

    “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灌”,是第一次行酒,把酒倒在地上,以降神。“往”,是之后。孔子说:“第一次献酒之后,我就不想看了。”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孔子既然说禘礼他看不下去,有人就愿闻其详,请教他禘礼是怎么回事。孔子说,“不知也”,“我也不知道,知道这礼仪程序每一项意义的人,对于治理天下的事,大概也和看自己手掌一样明白吧!”他指着自己的手掌说。

    这一章都是讲礼仪。“禘”详细是怎么回事,“灌”详细又是怎么回事,后儒考证很多,具体说法也各有不同。研究这个,是少数历史学家的任务。

    我们只需要知道,仪式的背后是虔诚,是精神,是价值观,是社会制度和文化精神,你必深刻理解,完全认同,诚信敬畏,才有那礼。

    今天再带娃们读《论语》,满满的喜悦,之前也带娃们读了几章,感觉内容枯燥无味,今天因为有了这些解释和小典故,越发喜欢《论语》。

    现在的我们,少了很多仪式感,也少了敬畏。虽然表面上,看似我们省去了很多麻烦,却也失去了节日的意义。孩子们也对自己的文化,没有了更多的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仪式的背后是精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io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