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 第五章》
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做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圣人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做刍狗,让他们自行兴衰。
老子既是一个清醒的观察者,又是一个睿智的思考者,他看到冬来暑往,万物自行荣枯兴衰,天地给予万物生长空间,始终和万物在一起,但不会有任何干预和偏爱。
在本章中,仁指的是偏爱,不仁是没有偏爱,不加介入与干预,顺其自然的意思。刍狗是古代用于祭祀时,摆在祭桌上,用草扎成的狗。
祭奠祖先时,刍狗和先祖一起接受跪拜,祭奠接受后,刍狗被丢弃在地,任人踩踏,甚至被作为柴草烧火做饭。
老子说,这就是刍狗的使命啊。而刍狗的使命,其实是天地万物兴衰荣枯的缩影,这是自然法则,人亦居于其中。
面对沧海桑田和时光流转,人总会有感慨。或感性忧伤,李煜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或者理性淡然,庄子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之于人类而言,天地属于超越界,不会因为李煜的多愁善感而同情怜悯,生命是李煜的,由他自己做主,天地始终在那里,不悲不喜。
也不会因为庄子的超脱达观而厚此薄彼,人生是庄子,由他自己经历,天地始终在那里,不远不近。
道家以整体和超越的视角,来看待天地万物和芸芸众生。老子认为人生在世,所有痛苦均源自个人的执念,化解之道是顺应自然,走出个人中心,以达观心态看待世界,以情感关怀对待他人。
这样以来,即顺应了天地之道的自然法则,又完成了人生之道的“圣人”情怀,这岂不就是老子至其毕生,通过五千言《道德经》,在向世人传达的人生思考吗。
宋代张载先生有言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有此感悟,子厚先生与老子,可谓神交矣。
而家庭教育与孩童生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宏观教养方面上,多一些顺应与超然,在亲子相处方面,多一些温情与关怀。有此践行,父母与孩童,可以同行也。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