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iupc(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01706196/
索然无味的生活,写什么都觉得毫无意义。
大方向无非两个,虚构和非虚构。
写虚构的故事,需要的是无聊、想象力,和对世界的发自内心的爱。此外,还需要构思,和素材的积累。太重,无从写起。况且,写出来之后,需要的是给同样无聊的人看,激起他们死水一般心底的微澜。说的是世间之事,其实阳光之下并无新鲜事,所以能写的不过是作者自己那颗跳动的心。一旦心如槁木,则这条线是断然进展不下去的。
写非虚构的文字,需要的是对具体领域的思考和积淀,以及写出来之后供相关领域的人参考的价值。认定一个主题是有价值的,自己又有足够的认知,可以写一些东西出来,供他人参考。所谓经验之谈,需要的是有经验,并且能讲明白,帮助他人少走弯路。缺乏实质性经验的领域,就算强行要写,写出来也不过是些废物。
以上是公共写作的内容。私人写作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一是练习。持续的机械式的书写,强调的是书写本身作为一种生活状态,强调的是自我的砥砺。这种书写,过程胜过书写的内容本身。不过,除此之外,也并非毫无其他价值。长期的书写,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语感更加纯熟,写东西能够日渐流畅。至于内容层面上是否逐步产生值得分享出来的结果,倒不是那么重要。
二是记录。单纯记录自己有所感有所思的人、事,以及一些转瞬即逝的念想。这个是私人写作的典型场景,很多时候换一个名字就是日记。日记的价值对普通人和公共领域的人物有所不同。普通人的日记,解决的是个人过往记录的问题,干瘪无味也是正常。公共领域的人物的日记,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特定公共事件的个人视角,有个人著史的意蕴。除此之外,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公共领域的人,所记录的日记,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作为社会史的微样本,具有潜在的社会史价值。不过这一部分价值的挖掘,依赖于独具慧眼的社会学家,个人反而退化为标本了。
总结下来,除了少数的职业作家,剩下的人的持续写作,基本上都是索然无味的事情。很难以写作本身为目的持续展开,因此,必须给写作定义更明确的价值。
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说的是文字有流传后世的价值,可以谋求不朽。这事在两千年前可能还算靠谱,到了信息爆炸的今天,已经谈不上不朽了。每天都有无数的垃圾信息在产生,速朽之势,在垃圾信息产生的瞬间就已注定。
然而好的文章还是会流传下去,是所谓立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重点不在于言,而在于立。何以谓之立?言之有物方可谓立。太史公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搞清楚天和人,弄明白古和今,才不过一家之言。太难了。
想来想去,对于没料的人,写东西,还是索然无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