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非暴力沟通》一书,位列于沟通类书籍排行榜前列,被香港大学列为“大学生50本必读书目”之一。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美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国际非暴力沟通的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
我们常常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说出来的话不会伤害到别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与人沟通的目的无非就是想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但是事实上却总是事与愿违。
读《非暴力沟通》能帮你识别出沟通中的错误方式,为你找到正确的交流方法,让你与别人的交流更加和谐更加顺畅。
暴力沟通——不恰当的4种沟通方式
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强人所难、回避责任
道德评判
——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评判他人,如果他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就认为对方是不对的、不道德的。
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用道德标准去评判别人的人。
他们常常说的话是,“你这个人太自私了”“这个人太狡猾了”“你这样做不孝顺”……
2012年上映的电影《搜索》里虚构的故事就是典型的道德评判——一白领被查出患了癌症,心情不好,在公交车上没有给一位老大爷让座,引起了全车人的不满,一位记者将此当做新闻发了出去,全社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评、审判这位白领 ,最终,白领不堪重负,跳楼自杀。
道德评判这种暴力沟通方式,既不能表达出你对别人的真实感受,又会激起别人对你的敌对,从而造成交往冲突。
人们从小就学着用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让自己看起来是对的,一旦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首先会想到是别人有什么不对。
比如,学生自己嫌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了,说老师“太过分了”。开车的人骂突然超车的人是“不会开车的混蛋”。
这些人往往觉得自己像个正义使者,其实,他们说出口的话语反映的是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
以道德评判方式提出自己的主张,会激起别人的敌意,造成人际冲突,对方要么用各种方式否认,要么迫于压力承认。但最终会导致沟通越来越困难,关系越来越紧张。
警惕:
一旦你习惯用道德评判的方式与别人进行沟通,在你心中,就会将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作为评价他人行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一旦有人违背你的道德标准,那在你的无意识中,你就会把这个人当做坏人,希望他受到惩罚,你将会变得以自己为中心,忽视别人的感受,最终导致沟通问题。
进行比较
——在沟通时会将对方与别人进行比较。这也是评判的另一种方式。通过对对方与别人的比较,来评判对方的行为和地位,目的是想让自己具有说服力,让对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请求。
进行比较的沟通方式的不恰当之处在于,它会让对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并产生自卑心理,造成对自信心的打击和感情的伤害,对方会产生下意识的防备和反击心理,会拒绝你的请求,甚至会发生争吵,闹个不欢而散。
常听到的一些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就是一种比较的沟通方式。
人际交往中,话语中明示或暗示的比较导致结果是——让人感到自卑;激起别人的反感。
强人所难
——在沟通中,用批评、指责和命令的方式,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甚至用惩罚相威胁。
所谓沟通,是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请求的过程。
但有些人在向对方说出自己的请求时,强人所难,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
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要求中还暗含着威胁的沟通方式,往往是“强者”(父母、师长、领导)对“弱者”(孩子、学生、员工)常用的手段。
爱,若以错误的方式表达出来,后果不堪设想。2000年浙江金华高二学生杀母案的爆发,根源就在于这种错误的沟通方式。
“导致的结果”是:
对方感受到了威胁,会选择防御或逃避
对方对你非常不满,出现隔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次数的增加,会越来越严重。
回避责任
——为自己找借口,来逃避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应负的责任。
回避责任的人常常这样表达——“我也不想”“我不得不”“是别人让我这样做的”
当别人需要你负责的时候,你却选择了回避,还试图用言语来淡化个人责任,将责任推到其它人或事上。
对人际关系产生的影响是:
让别人感到厌烦
对被迫承担责任的人来说,还会让他们感到压力,从而想要逃避这种人际关系。
别人发现你总是逃避责任会逐渐对你失去信心——老板觉得你是个没法承担责任的人;朋友觉得你无法托付,难以依靠;别人因此不会对你敞开心扉。
还会让说者自己的需求逐渐模糊,说者真正的需求没有真正说出来,只是一味的推卸责任,常此,说话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更不要说准确地说出自己的需求了
除了影响沟通外,让别人对你产生不信任感,给以后的沟通和人际交往埋下失败的伏笔。
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强人所难会直接引起对方的不满,让沟通难以维持。
以上四种沟通方式,虽然表现各异,但实质相同,都是有心或无意的语言暴力,是暴力沟通,它让我们与周围的人产生误会、矛盾,甚至反目成仇,给人带来的是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阂和敌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