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继续读景凯旋《在经验与超验之外》。
昨天写了500字的“要只按照自己认为的普世的准则去行动”,这个标题来自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大意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坚持有道德有信念的生活,这种坚持,终究会产生影响。(朱学东)
道德自律,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执行。
不被表相的繁华魅惑,坚守道义;
不与违道弃信的人交往,免被污染。
2.昨晚,与父亲聊起家族的人物与历史,头脑中努力勾勒这个几十户人家小村庄起起伏伏的历史脉络,努力还原着百年来这个小山坳中一言难尽的沉沦与辉煌,愚昧与文明......
没想到,家族的辉煌主要与读书有关。
家谱记载,清朝时期先辈中经科举,曾经出过一个在陕西做官的县令。民国时期,出过国立山西大学和天津民航学院的高材生,前者成为当时县域内的富豪受到朱德的表彰,后者成为抗日战争中的军官,晚年移居美国而终老。现在家族中定居在外的亲人能从这个小山村走到太原、北京、美国等地,也主要于读书有关。对于缺乏强大社会资源的底层百姓,读书基本上是上升阶层的主要途径。新中国建立以来,我是这个小山坳中通过考学而上大学的第一人,这得益于我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特别重视教育。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无论家境如何贫寒,但培养孩子上学的信念始终未曾改变,许多天资聪慧的同龄人陆陆续续念到初中就辍学了,而我们家兄妹三人,父母一辈子咬着牙关,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全部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小山村。(郝晓东)
我与郝老师如出一辙。我也借过年与老母亲团聚的机会聊起了小村各色人等的前世今生。
作为教育中人,对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对前后事件的因果关联,对现象与本质的探询,情有独钟。
这是专业精神,是匠人情怀,是原汁原味的教育之本色。
3.学习的实质,就是学那些先进的东西,改变自己落后的面貌。所以学习无论从各个角度讲,都应该是对自己最有益的事情。但是奇怪的是,为什么对有些孩子来讲,学习反而成了一件被逼迫才去做的事情呢?
责任很大程度不是在孩子身上。
我从小酷爱学习,但是对于很多学习是抵制的。根本原因,是一些老师把一些没用、无效的学习强加在我身上。让孩子热爱学习,或者让任何一个人爱上学习,不用讲大道理,就是摆出事实,学了这个东西真有用,而且你是可以学会的,有能力掌握的。
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孩子才容易自动自发的去学习。
无能的老师,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没办法讲清楚,自己教的东西是真的有用,而且是真的能够学会。他只能靠空洞的道理,靠制度的强制性,来逼迫孩子学习。
这是双重的危害。孩子不仅学不到东西,还学会了逆反,学会了厌学。所以教育者的一个责任,就是要有能力消解掉这种危害。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对于学习本质的认识。(萧愚)
学习就是从已知走向未知。本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事。之所以导致厌烦,多是教师教上的大问题。
教师本不真懂,只是照本宣科;知识成了僵尸,成了死教材。
4.读完这段文字,我能感受到作者的青春澎湃和朝气蓬勃。可是,我认为,对于还未经历高考的同学来说,这段文字,以及所有类似风格的文字,实际指导意义为零。对,你没看错,实际上就是零。因为这些话都是过来人历尽千山万水到达终点后的感受,而不是过程,更不是具体习惯和方法。(胡小鹄)
感受是瞬间的事,受情绪影响巨大;
过程,具体习惯和方法,才是更重要的。
5.继续读《艾伦·图灵传》(到83页)
图灵自小对数学与科学有偏爱。
不爱运动,穿着偏不整洁。
在高中时,与另一天才式人物克里斯托弗同班,两人过从甚密,经常一起交流天文学、化学等话题。
1930年2月11日,斯托弗患结核病去世,对图灵有不小打击。
1930年12月,图灵获得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数学奖学金。
哥哥约翰说:突然之间,童话书里的故事,现在都变成了现实,艾伦正渐渐成功。我的父亲和我都相继经历了从不相信、怀疑到认可的阶段,艾伦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就像力士参孙用驴颌骨打死了人一样,接连让我们震惊不已。
斯托弗的爷爷约瑟夫·斯旺1878年,在纽卡斯尔化学学会的会议上宣布了白炽碳灯丝灯具的发明。
斯托弗一家都喜欢艾伦,艾伦也喜欢斯托弗一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