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年教师座谈会
上午的青年教师座谈会上,我将开学以来一共举行的七次共读活动情况作了汇报,并请两位校长为一直参加共读的两位青年教师颁发了奖状。因为要外出参加区里的一堂道法课的磨课活动,我提前离开了会议。
下午,钱校将青年教师会议上的调查问卷给我看了一下,对于沙龙共读活动,大家建议放下上班时间,每学期搞一次就行了。
大家对于本学期从2月22日开始安排的每周一次共读,觉得次数太多,每一次共读,我只安排了5人参与朗读、讨论,其余的老师几乎都不来参加,一学期轮到每个人头上的不过5次,就是这样的共读次数,他们也觉得太多。真让人匪夷所思。这真的是应了“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书”,岂不是笑话!
对于老师们的这些意见,我没有表达什么,说实话,是因为有一两位老师每次在参加共读,我才坚持做下来的。如果没有人来,我觉得我是不会坚持做下去的,我完全可以自己读读书就行了。
面对一群装睡的青年教师,我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唤醒。只能是我自岿然不动,你来,风里雨里我等你,你走,不送!一切随缘吧!
2.沙龙共读《忙来正是修炼时——关于期末工作的五条建议》
今晚参加共读的有4位青年老师,主持人万燕鸿老师表现得很老练,从一开口就看出她是做了准备的。
三位老师分别读了五条建议:一、保持专注,让心情平静下来;二、狠抓常规,让学生适度紧张起来;三、列出清单,确定完成任务的时间表;四、抓出焦点,确保重点事情不被湮没;五、多激励,少批评,给学生打气也给自己打气。
读完后,大家进行了交流。我对这几个关键词很有感触:
(1)我认为以为特别优秀的班主任,在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天,班级晨诵如常。——这是很厉害的地方。
【如常】这个词不禁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在一次“当世界末日来临”的主题绘画比赛中,一幅一名家庭主妇在水龙头前洗碗,一切如常的画作从成千上万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被评为特等奖,我想,就是因为她的“如常”表现,遇事不慌乱,淡定从容征服了评委。【如常】是多么难以做到啊!想想自己,人生半辈子,在遇到事情时是很难做到【如常】的。比如,晨诵我也在带着孩子们进行,但遇到考试等事情,我往往会把它挤压掉;孩子们的共读活动,因为我的“没时间”,就不再为他们组织交流课、导读课,实在是不应该。
(2)一定要坚持每天激励学生,寻找甚至创造激励的理由。激励包括随时随地私下鼓励部分学生,尤其是有可能懈怠的学生。也包括鼓励整个班级,例如为整个班级树立目标,鼓励大家去挑战完成。
激励不只适合于学生进步的场合,也适合于学生出现问题的场合。
【激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进行童喜喜说写课程,一直坚持的点评原则是“绝对不批评”,其实就是变着法子激励孩子。但在实际练习过程中,我常常做得很不够。
今天中午,我在班级检查誊写的作文时,对于有些完成得不认真的作业,发回去让他们重新完成。金烨磊忽然举报王楷荣没有交作文。金烨磊是3号组,王楷荣是4号组,两个人应该没有交集,当着大家的面,他忽然举报,让我措手不及,我下意识地就看向王楷荣:“是吗?你交了作业吗?”“我交了啊!”王楷荣理直气壮地回答。“他的习字册也没有完成。”金烨磊不死心,又来一句。
“你自己的问题没处理好,操别人的什么心呢?把自己屁股上的屎擦干净再管别人好不好?”我一激动,狠狠地盯着他,“再说,现在我们在处理作文的事情,你给我扯别的事,是什么情况啊?”
他愣住了,不再说话。我平复一下心情,继续处理作文誊写的事情。
此时读到这里,我才发现,在【激励】学生这项基本功上,我修炼得还很不够。
面对金烨磊的“举报”行为,我可以这样激励:“感谢你如此关心同学,现在我们先来处理同学们的作文完成情况,好吗?”这样的表达带着商量的口吻,又对他关心同学的行为进行了回应,也许他只是需要老师的一句回应,只是选择了一个不合宜的时间。面对孩子的举报,如何化过激回应为激励,确实是需要反复训练的。还得学!
钱子禾老师分享的激励方法值得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她会采取同伴影响激励法、语言激励法、肢体接触激励法等,作为一位音乐老师,她很注重跟孩子的交流,经常跟孩子聊天,传达善意,给到孩子激励。以后,我们在工作中可以实践这些方法,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3.做一个心怀感恩的人
绝对不会有人想到,此刻,22:45分,我刚刚从学校转了一圈回来,只是因为我以为把在读的《教学勇气》那本书放在学校了,为了完成今天的打卡,我去学校办公室找了一下,没找着,才想起晚餐时把书拿到厨房去了。不过没有关系,刚才坐在电脑前要打瞌睡,现在完全没有瞌睡的感觉了。
这得感谢新网师线上啃读会的组织者郭晓琴老师,感谢她的引领,让我有勇气再次捧起这本书;感谢优秀“啃友”的引领,是这样一个有爱的社群不断吸引我深入一本本经典书籍,有勇气读下去;感谢这本书对我的吸引,虽然才刚刚开始,但我不愿辜负了它,希望用最笨的方法慢读、慢啃,争取能比上一次读多点新的感悟。
就像今天共读内容的标题——鸣谢表达的那样,这一篇里处处表现的都是帕尔默先生发自肺腑的感恩之情。
从1983年出版《以反求诸己的方式求知:作为精神之旅的教育》这本书开始,帕尔默先生不断遇到相同尺码的人,在他的研究过程中,他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在滋养着那些跟他一样渴望探索内在景观的人:既坚持关注教学实践,又坚持集中探索通向内心活动的途径。
将与他合作的所有同伴,得益于他的研究成果的学习伙伴,以及本书的编辑们都感谢了一遍,因为这些人鼓励并帮助他开展工作,让他得以在职业生涯中蒸蒸日上,得以成功地深入到一个不同寻常的对话共同体中,帕尔默先生认为,这单靠他自己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学校的“听潮”青年教师读书沙龙。这项工作,不是我一个人所能玩转的,没有校长的支持,没有青年教师的主动参与,是很难开展下去的。就像今晚共读结束后,还没有到21:00,我问大家是否愿意再看钱志龙博士的一集《出走》,没有人响应。
当然,我不能自把以为好的东西硬塞给别人。换一个角度讲,这些年轻人也是不容易,别人都在温暖的被窝里刷着剧,或者在读着自己想读的书,他们能来参与共读,已经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这么一想,觉得自己要感恩他们的参与了。
像帕尔默先生那样,常怀感恩之心,认同自己,培养自己“探索内心景观”的能力,努力营造一个与他人互信的人际关系,让我们周围的世界变得更美好。对学生,我们也应该、必须建造一个互信的环境,才能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
如此,像帕尔默先生那样,做一个心怀感恩的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