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定慧寺里的情义

定慧寺里的情义

作者: 苏州的雨巷 | 来源:发表于2019-02-10 13:55 被阅读179次
    定慧寺里的情义

          突然想到定慧寺走一走。

          定慧寺位于苏州古城的中心,与横贯东西的主干道干将路只有咫尺之遥,车水马龙因一街阻隔,定慧寺所在的定慧寺巷幽静怡然。

          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古寺曾几毁几建,历尽沧桑。但时间的流逝只能毁掉建筑,毁不掉其中的文化、传承与情义。如今,定慧寺后面仍是一片废墟,过去这里有座“苏公祠”;折回去,寺东侧有一条再平常不过的弄堂“苏公弄”。苏公,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苏轼任职于杭州,他得以有机会到苏州访亲寻幽。在黄州时,他与当地定慧寺的海常禅师交好,听说苏州也有一座定慧寺,便前往探访,结果与主持守钦禅师一见如故,诗意相悦。守钦禅师甚至在寺内为苏轼修造居所,命名为“啸轩”,苏轼一到苏州就住在定慧寺里。这种情投意合的佳遇,只能用缘分来解释。

          谁知两年后,苏轼又被贬到岭南的惠州,山高路远,音讯相隔,彼此都十分挂念。守钦禅师已然年老,有位姓卓的居士挺身而出,说他愿意代表大家去惠州探望苏轼。于是他带着禅师的信札、苏公的家书,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靠一双脚板从苏州走到惠州。苏轼见到卓居士后,极为惊喜,便将这一过程详细地记录在自己的日记里。当卓居士返程时,他问卓居士有无需求,卓居士回答“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磊落如此,让苏轼大为感动。后来卓居士捱不过苏轼的苦问,求了一幅墨宝,苏轼当场写下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相赠。返程时,卓居士特意择道江西,把《归去来辞》留在了陶渊明的故居,他觉得此地才是这幅墨宝的最好归宿。

          至明代,苏州知府况钟在重修定慧寺时,派人到江西将《归去来辞》的原文拓回,刻在定慧寺的寺壁上。又四百年后,寺壁上的碑文经不住风雨的侵蚀,开始模糊剥落。姑苏城内的官绅集资盖了一座“苏亭”,文人名士纷纷题咏,成就了一段段佳话。

          定慧寺以及“苏亭”,全部损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如今定慧寺虽已重建,“苏亭”和苏公祠却湮没在尘土中。

          有时候,我们感叹岁月变迁、世事无常,原本一些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物什,会在突然之间湮灭、消失,但值得庆幸的是,有些东西并不会因为物质的消失而淡忘,反而会因为时光的流逝更让人记忆深刻——苏公祠不在了,苏公弄这个地名却不会轻易被抹掉。走在苏公弄里,一边是静默的寺院围墙,一边是生动的寻常人家。

          虽说苏轼与苏州、与定慧寺以及禅师之间的情投意合,本就是一段佳话,但普通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宝贵品质,更让人动容。卓居士不畏艰险远行千里送家书,更多是出于对苏轼的敬仰,如果将这些体力、精力和心思用在求取功名上,也必定会有所成。但他无欲无求,甚至连苏轼赠给他的墨宝,他也认为留在陶渊明故居更合适,他的淡然,他的情义,不值得后人肃然起敬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定慧寺里的情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rzt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