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向阳花悅己散文
淺談美與美的先驗性,與其在人類文明、思想、生活上的聯繫

淺談美與美的先驗性,與其在人類文明、思想、生活上的聯繫

作者: iEZ | 来源:发表于2018-04-30 19:29 被阅读160次
    THE GALAXY

    「這種美是永恆的,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它不是在此點美,在另一點醜。在此時美,在另一時不美。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醜。它也不是隨人而異,對某些人美,對另一些人就醜…它只是永恆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與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時而生,時而滅,而它卻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減。」

                                                                                                  -  柏拉圖

    「美的外觀,本質上是人的一種幻覺。」

                                                                                                -  弗拉德里希·尼采

    關於「美」的種種疑惑與思辨伴隨了人類數千年來的時光。我們所有人每天但凡醒來都要感觸到它,甚或在睡夢中也與它相伴。自然中的一株櫻樹也好,人為生產的一幅眼鏡也罷,美也悄然隱藏其中。我們的生活中處處無法離開它。

    但美究竟是什麼?

    我以為,美是先於經驗而永恆且不變的理念。亦是宇宙間的最終真理在客觀物體上的直接反射。真正的美一定永恆不變。所以它既先於經驗,出自一種本能,最終會與純粹的理性判斷相契合,但又始終高於它(理性)。

    對於任何擁有感知能力的生物(包括人類)而言,但凡可以完全憑感官系統與本能直接感受、不使用經驗判斷便能感知到愉悅意涵的,就是美。

    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講道:「音樂是藝術之首。它(音樂)是人類意志的直接反射。音樂乃是全部意志的直接客觀化和寫照。它會直接作用於聽眾的意志,即直接作用於听者的感覺以及情緒,頃刻之間便能加强,甚至是改變聽眾的情緒。」

    當我們使用聽覺感官在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中感受到悲傷時,事實上這段樂曲反射的,即是悲傷這個理念本身。我們甚至可以在頭腦完全沒有悲傷這個理念的情況下,通過聆聽而本能地感知到彷彿無法道明的情感。同樣地,當我們使用視覺感官在一位青春自然的少女身上感到愉悅時,我們所感受到的,事實上則是反射在少女身上的活力與天真純粹的美。即便假設我們在生活的經驗中從沒有見過一位少女,即便假設我們失去或絕不使用演繹推理的能力,我們仍可以用我們的直覺感官,先於經驗地感受到反射在少女身上的美。

    雅克·盧梭在《愛彌爾》上卷中講道:「人類在推理的時候是聰明的,而最高的智慧則不需要進行推理…純粹是直覺的,它既能認識已經存在的事物,也同樣能認識可能存在的事物。」

    人類通過邏輯思辨產生的理性有其絕對的局限性。我們始終是在(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也將在)無法知曉「宇宙的目的為何」這個大前提下,對信息作出的假設性判斷。人類的理性更多地源自對於自我的自愛,並以此來判斷事件或對象的正確與否。但正如盧梭所言,真正的真理(即美)是不需要(人類使用邏輯思維)進行判斷的。

    當我們使用自己後天認知得到的觀念去判斷美時,我們悄然代入的必然存有自愛和偏頗,必然存有隱藏在工業社會中的慣性思維。

    現在還有誰可以拍著胸脯說自己可以像古典時代的柏拉圖那樣思考呢?我們究竟是囿於這個工業時代的。我們或在物質上得益於它,但同時也被這個工業時代重塑了集體思維和價值觀念。生存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務必是沉溺在物質獲取(否則,我們還能期望些什麼呢?)而輕視感官體驗的。我們每天都不得不去迎合為了這個工業社會而轉動不停的齒輪。我們當然是與柏拉圖越來越遠了。

    對於社群化的人類而言,美作為最高哲學理念(真理)的直接反射,又有其局限性。一方面來說,是因為哲學和美必須依賴於人類生活(才可以被感知)。對於人類來說,它無法完全通過理念和思維成為或取代現實本身。所以,儘管美絕對地高於人類的文明、思想和生活,但當我們談論美的時候,我們則必須要將它與我們的文明、思想和生活緊緊相聯繫。對於人類而言,這是不得不爾。

    另一方面,或者是幸運的,或者是可悲的,或者只是進化中的一種錯誤,使得人類能夠通過感知並徹底知曉自己存在的缺失性。人類的自省能力使我們完全清楚在自己身上存在著的「不完美」。這是一種不可逆的缺失。自人類的意識覺醒,我們就在構建各種文明與宗教,企圖彌補這種缺失(動物性)。此即所謂以色列人所言之「原罪」。希臘裔的日本作家小泉八雲在自己的書中也曾有過類似的思考。

    「就算多麼溫文的愛意,多麼高尚的情感,多麼純粹的理想,都必須靠著殺生取得作為食物的血肉而存在。(這宇宙間)所有的生命,想使自身延續,就只能吞吃其他生命…儘管你庶幾會覺得自己與「動物」有所不同,你也必須向此法則低頭。」

    人類通過造神與宗教信仰的重新構建,本質上是對自然之物(美)的一種人造模仿。美既然是高於一切的,它必定在起初的時候就在那裡了。它必定是在物質存在以前、或物質建立秩序之前就已經在那裡了。當物質遵循自然產生之時,美便為自己的客觀存在尋到了各樣的(在自然之中的)軀殼。而人類作為有認知能力的自然造物本身,或以藝術、或以宗教的方式來表現和模仿包含著美的精神的因素,企圖以此重新得到自己在這個宇宙中新的定位。

    人類如此的行為,如同美是高於客觀物質的一般,是超越了自身與其所處的時代的。但凡人類的意識覺醒,感官系統開始運作,他就需要借助美的力量來重構和批判自身。這是一種多麼強烈的渴求,以至於到今天,我們離開美學,便無從談論哲學了!

    在人類這些人造模仿的造物和行為中,當然是包含著意義與能量的。可我們必須清楚,所有一切這些美的原型,是本來便已經是先存與自然之中的。是先存於人類經驗以前的。

    參考文獻:

    《理想國》(商務印書館) - Plato

    《愛彌爾 - 論教育》(商務印書館)-  Jean-Jacques Rousseau

    《悲劇的誕生》(商務印書館) - Friedrich Nietzsche

    《IN GHOSTLY JAPAN》(Tuttle Pub) -  Lafcadio Hearn (小泉 八雲)

    (文章版權歸屬陳叡山所有。嚴禁任何形式轉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淺談美與美的先驗性,與其在人類文明、思想、生活上的聯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kt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