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悯心
文:Recycler
107/317.2098
书之所以吸引人,有两个原因,一是读者能从书中感受到与自己相同的生活,表达了读者想说未曾说的心声,能够引人回忆。好比描述职场描述特定地区描述特定时期的书。二是书中描述了一种与读者截然不同的生活,让读者有种猎奇的感觉。就好比是一本JPM。有些人猎奇于其中的XXOO。有些人则是猎奇于其中人物命运的多舛,有些人则好奇于会得到什么样的感受。就像JPM序言所说“读《JPM》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到底能让自己感受到什么?自己不敢自称菩萨,但是时至今日忘记了剧情,忘记了人物名字,只是隐隐记得这是一本“悲惨”的书。怜悯也许就是源于它的悲惨。
最近一口气看了全部《叉子恶搞》短视频。大部分视频的内容都是恶搞渣男拜金女,测试男女朋友的忠贞。渣男拜金女被恶搞出气,男女朋友经不起金钱的诱惑而分手。我也从刚开始看视频感受到好笑幽默,逐渐也笑不出来了。看着那些因为钱权利而妥协男人女人们,被他们的男女朋友揭发,只留下一个人傻站在镜头前,我怎么竟然可怜他们。明明是他们做错事,为什么会可怜他们?
有人虐待受伤,我们会可怜。有人寻短见非正常死亡,我们会可怜。这些怜悯可以理解。但是有些怜悯,并不是身体受到了伤害,而是灵魂受到了伤害。就像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样,被绑架者为绑架者者求情。虽然绑架者是强势的,但是灵魂却是残缺的。那些身体受到摧残但是灵魂强大的人反而为他们请求。有些人勾心斗角,作恶多端,嫌贫爱富,我们会可怜他们的灵魂的残缺。这些人这些事都是JPM里的内容。而叉子恶搞又表现了另一场人生恶的试炼场。
看看大西北的孩子,没钱,我们觉得可怜。看看大城市的底层,没钱而拜金,我们有气愤。看看亿万富翁,有钱而不炫富,我们没感觉。只谈钱,多了没事,少了则成为可怜的对象。因为钱是直接与生存生命紧密联系。当看到一个穷人,仿佛就看到一个垂死的人,怜悯之心油然而生。
但是穷或富一旦表现出极端的行为,则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富二代开着豪车去泡妞,穷姑娘开口就要五万以上的零花钱。富有一旦成为人们的目标,人们为了这么目标而丢失了真诚和道德底线,这也是一个不健全的人。犹如一个残疾人,人们可怜他。
拜金和炫富只是向上的极端。人们还会表现为向下的极端。我穷我有理,我穷就得让着我,我穷就得救济我。有钱人则表现为铁公鸡一毛不拔。炫穷拜穷则是与主流炫富拜金相对抗的文化。在炫富拜金盛行的时代,在人们挤破头想往上爬的时代,炫穷拜穷则是一股逆流。培养了一批仇富砸车的愤怒青年。毕竟富人是少数,穷人还是占多数,在如此大的基数的条件下很容易产生几片逆鳞。社会就这样,高高树上结了一个李子,人们疯狂的往上蹦,这时矮子则说李子是酸的,兴许有人会停止疯狂的行为。社会就这样,有往上爬的有往下拉的,整体是相对平衡的。
向上不行,向下不行,那么怎么才能行?灵魂到底应该是什么样,才不让人可怜?
灵魂要复合大众的样子,也可以说复合老年人的想法,也可以说复合传统文化。行为本是多样的,有极端,有对抗。种种行为是由个人思想控制的。思想又受到家庭学校单位环境的文字和语言的影响。无论是电视广告还是沿街横幅还是贴地小广告,有声的有字的有形的,综合因素的考量塑造我们的思想。
现阶段我们所接受的文化思想,都是上一代人传给我们的,上一代的文化思想又是爷爷一辈人的想法。一代一代往上推,最终会发现我们接受的思想是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说道传统文化,无非是儒释道,其他的支派都属于小众文化。虽然儒释道各有各的文化体系,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既是中庸。只是中庸的侧重点不同,有的偏上,有的偏下。具体来说,积极进取但是要找个绳子拴着自己,防止自己冲过了头。保守封闭但是要找个针时而扎自己,让自己保持警醒。简单说,就是不上不下最好。这种不上不下的中庸性格就是人们普遍认可的灵魂。一旦落入极端,失去了道德失去了底线失去了尊严,灵魂便成为残缺。
灵魂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我们只是接受者封闭区域几千年的文化。随着国门大开,马老师的那套资本经济进入的国内。封闭之时也有渣男拜金,但是受着三姑六婆的说教,要守本分。但是国门大开以后。从界外传来一种声音“哪有什么本分,自由最重要,重要的遵守契约。只要存在契约精神,才可能买卖,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享受生活。”正是这种诱惑的声音鼓动了底层的人们。内心深处的声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自己去创造”激发了人们去打破原来的条条款款,只要谈好价钱如约履行,便就无所谓买卖什么了。给钱就可以叫干爹,买包就可以放弃感情。甚至人们在解读自由的时候,只保留了纯粹的自由,舍弃了契约精神,这就培养出一堆渣男。
学西方学的不伦不类。西方的自由有宗教和法律护航。在一个儿子听老子的地域,哪有什么公共契约。那些西化的失败者便成了人们所可怜的对象。
那些渣男和拜金女被西方文化放大的不伦不类,社会没有给予年轻人合理的价值观引导。人的恶和被厌恶皆是源自于环境的影响。人被怜悯也是因为社会环境所造成。但是既然社会环境有问题,为什么不换个最好的环境呢?因为没有这样的地方,因为做什么都会觉得别人和自己不一样,在自己眼里每个人都是值得怜悯的。
~~~~~~太长不看~~~~~~~~~
简版:外表风光依然是个可怜人。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