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合一的奇迹力
文|张爱敏
今天与一学生聊天,聊到身心合一的奇迹力,聊到视觉图像比语言效果好。
比如,课堂上,老师示范比讲解效果更好,指导得太多不如完全不指导。很多时候,我们失败的原因在于想得太多,刻意练习却很少。
心动不如行动。心态决定状态。当你具备了一种有意识的无意识,就能达到想要的状态:集中精神、全神贯注、心如止水。
01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住着两个“自我”。一个是下达指令的“我”,一个是执行动作的“我”。
我们把前者称为自我1,后者称为自我2。
当自我1和自我2和谐统一时,就是我们充分彰显优秀之日。
为什么呢?先了解一下自我2,它体现了我们体内蕴含的全部潜力,包括了所有的潜意识和神经系统。
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无意识做到的一切,都要归功于自我2。
02
那么,如何理顺二者关系?
对未来清晰地认知,能描绘希望的结果;相信自己的潜能;不评判;关注且放松。
从小到大,我都不喜欢与人攀比,也不喜欢评判。这也许就是我能保持现在状态的关键因素。
当一个人受到过多的指令,只会让人更焦虑,表现更不理想。
比如,当我们认为自己不行时,且不断强化这种意识,反反复复,就会产生催眠效应。
也就是说有些自我评价往往会像预言一样,映射在我们身上,我们会发现自己真的干什么都不行了!
贴标签或评判,就会给人带来沮丧、焦虑、努力过头,影响接下来的发挥。
当然,不评判并不意味着无视失误,而是说只看事实本身,不添加其他想法。
所以,在与学生交流时使用陈述性而非评判性的语句来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事实。
03
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成长节奏。要学会从容接纳自己或者他人的成长阶段。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足、会犯错,这些都是人生的路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来自自己和别人的评判,无论是批评还是赞扬,其实都是浮云。
要相信相信的力量。顺其自然,静待花开。比如当我们不带评判地观察一个孩子,走近一个孩子,真正去聆听一个孩子,我们蹲下来与孩子一起与当下的自己握手言和,我们相信自己的潜能,感受自己的力量,我们欣然接纳自己不足,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我们不被个人成就感所迷惑,我们专注于当下,通过形、声、闻、味、触、听等来达到专注。或者我们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感受其节奏,以及无时不在的特点,从而避免焦虑,获得安宁、平和。
当专注排除了自我1的干扰时,即使在非常激烈的比赛中,也能产生和谐、宁静的感觉。
04
记得儿子上初中时,参加一次羽毛球比赛,但出师不利。第一局显然滞后。我揪着一颗心站在旁边,可是儿子表情很平静,看不出喜乐。换场后,他接连发力,不一会儿竟然反败为胜。
这不正是专注于当下的力量。
生活中,当我们于此时、此地,活在正念之中,我们会感到平静、和乐。
我们不完美,但几乎每个人都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十年前,曾以考试成败论优秀,我渴望被爱,苛求尊敬,于是,拼命努力,希望赢得尊重,希望抓紧已赢得的尊重。
不允许自己失败的我,终于成为竞争的牺牲品。我把学生的成功作为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砝码。如此信条,让成功的欲望压倒一切。我完全陷入压力,我无论如何都逃不出桎梏。害怕、沮丧种种情绪强烈放大,而这样的情绪,又导致我下一次的发挥失常。我所期待的爱和尊重,也并非如期而至。一心一意追求可衡量成功的我们,反而错失了生命中其他难以衡量的美好。
05
竞争的意义是激发全部潜能。胜利的本质,应该是跨越障碍,实现目标。真正的竞争,等于真正的合作。对手才是最好的教练。
于是,当我运用教练技术,赋能自己,放弃了杂念,活在当下,做自己要做、会做之事,一种新的力量在升腾,她呼唤我全身心朝着生命奔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