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迫不及待的想要长大,以为长大就是自由,等到真的长大了,却总是会回忆起小时候。那时撒娇的坐在父亲肩头,困了有母亲的怀抱,画着自己才能理解的画,一本正经说着被大人哄笑的句子。而现在即便是走过了千山万水,都再也画不出当年那种独一无二,开完笑的时候才敢说想说的话。是的,我们经历过小时候,但是大部分人恐怕早已经忘记了。
二年级时,恰逢母亲生日,曾写一首诗送给我的妈妈,小诗的全部内容已经忘掉,依稀记得开头两句“妈妈是树,我和姐姐是果实...”,小诗的旁边画着一课树,记不清妈妈收到时的表情,但是记得她拿给四婶看时,四婶用手轻轻抚摸我头发那种温柔感觉~
如今想起形容母亲的词语,多半会想到慈祥、细心、体贴等诸如此类,如何也想不到那时的自己是怎么想到用大树与果实的关系来比喻母女关系的。
听了三遍《小王子》的播音,我觉得我的大脑像不会并联的电路,总是难以从最初听书的初衷连接到这本书想给我带来的关于人生的思考。小王子为何离开他的星球,在旅程中遇见谁,最后又怎么离开的,听起来脉络清晰,语言充满哲理,每一个部门独立而又有机结合,对我而言却总是难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
第一遍听,我以为作者是想讲故事里的“我”因为画了一条像帽子一样的肚子里的有大象的大蟒蛇的而被剥夺了绘画梦想,从此走上需要用幼时的画来判断“敌我”的道路。遇见了小王子,听小王子的故事,偷偷对比着成人与小王子的处事方式。
“我”欢小王子的简单纯粹,却不可能再回到那个画大蟒蛇的自己。成长不仅仅是一种肌体的衰老,还有现实社会不断赋予我们的责任感和滋生的重压。因为除了自己,再也不会有人问自己犯过的错误负责,于是更不能有错,那个犯了错可以躲在父母背后的年纪早就一去不返。在我看来,试错的勇气不亚于一场视死如归,也正是这样,每一个人才会惜字或者真心话如金。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忘记单纯与美好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被原谅呢?
第二遍听,特意问了度娘,《小王子》这本经久不衰的书到底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回答出奇一致,说这一本书是在说大人对于权力的渴望、墨守成规、占有欲强烈,而小孩子对于纯真、爱、美好的追求,内心里有个强烈的感受,世界上存在的大人、小孩、花草树木等等彼此之间的确容忍了太多。
大人不会告诉小孩子,为什么大人会那样想,因为这样的回答太小孩子,于是孩子不得不守着大人强加给他人的各种很“大人”的方式,当新认识的朋友,大人们最关心的是那个人多高、多重、成绩如何、住在哪里,却不会问他是否跟孩子一样喜欢吃某种零食,等等。记得有次大洋来我家,他不会关心我的房子有多大,多高,价值多少钱,只是为他可以通过乘坐电梯才能到达这间房子这件事情而兴奋不已,看到我嫩蓝色卧室墙壁,他不会赞叹我自认为的美好,而是迫不及待用他的小脏手在我的墙壁上留下一个手印。
大人们容忍着孩子的淘气、不听话,孩子容忍着我们这群大人的毫无想象力。我们扯平了,是不是孩子跟大人之间互相可以平等对话,也许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对等,所以恐怕要我么这些大人在努力一把了 吧。
第三遍听《小王子》,我决定慢慢听,于是我听到了小王子的爱情,那朵独一无二的玫瑰花,那种无法理解倾听沟通的心情,那种离别之后再也遇不到对方的遗憾与悔恨,那种因为付出了时间与感情而产生的“驯化”,那些只是用耳朵听了表面没有入心的情话等等。这种情感带给每个人的感受都可能不同,但是付出感、离别殇却总是相同。
《小王子》,本该是在少年时代就该好好读的书,现在以这样的“高龄”来读,的确是晚了些。我们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自己的小梦想的,究竟是什么在不经意改变了我们的主意,是父母的“望子成龙”的期盼,还是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无须去追究,不管现在是怎样的“大人”,那份纯真、爱都不能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