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于1744年著,当时歌德25岁。这本书奠定了歌德文坛地位,使其扬名四海。从文学价值角度,这部作品开启了浪漫派文学的先河。本次只能谈谈对本书上半卷的感受,下半卷还未读完。
《少年维特之烦恼》采用书信体小说格式,每一篇书信都是一篇精致优雅的散文片段。通过信件,维特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自己因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而发生的思想和感情的变化:情窦初开欢欣雀跃、欲爱不能欲罢不能的痛不欲生,直至最后自杀……
我眼里的维特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人,他热爱一切真、善、美的人和物,与此相对比,他内心鄙视迂腐的贵族,虚伪的市民和“被教养坏了的人”,不愿意去适应和妥协。从他与阿尔贝特争论对自杀的看法,也能看到他性格里的偏执。
上半篇里,更多展示的维特开心、阳光的一面,感情虽遇到问题,但在他承受范围之内。他热爱大自然,在他眼里大自然有诱人的力量,令人砰然心悸,能够让他享受生的乐趣。“每当我周围的可爱峡谷霞气蒸腾,杲杲的太阳悬挂在树梢,将它的光芒从这儿那儿偷射进幽暗密林的圣地上来时,我便躺卧在飞泉侧畔的茂草里,紧贴地面观察那千百种小草,感觉到叶茎叶间有个扰攘的小小世界。”他亲近自然的人,天真的儿童和淳朴的村民,他毫不掩饰的说,“那些能像小孩儿似的懵懵懂懂过日子的人,他们是最幸福的。”他爱《荷马集》,向往荷马史诗朴素原始住民的生活,推崇民间诗人莪相的诗歌。他深爱绿蒂,绿蒂天真无邪,美丽善良,替母亲照顾着父亲和弟妹。
书中,维特有几段对孩子的描述,让我内心一动:“在小事上看到了他们将来所需要的品德和力量的萌芽:在他们执拗中看出他们未来性格的坚定和刚毅;在他们的任性中看出足以化解世道险阻的良好的心态和洒脱的风度……然而我们却待他们如奴隶,不许他们有自己的意志……哪儿来的这些特权……。”在和孩子相处中,孩子的执拗和任性常常被当成错误,家长们总是急于批评和纠正,生怕不及时提醒,孩子会错误加身。可是在维特眼中,这些反而是孩子将来必须具备的品德和力量的萌芽。
看了这段话,说句实话,还是有些惭愧。虽然教育的书没少看,先进的育儿理念没少学,但在实操中,就是不能完全做到对孩子的包容和接纳。不能活在当下,总是对未来莫名的焦虑和担心,导致知识在脑里,不在心里,心脑不能合一,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心指挥和支配行为,行为自然充满了批评和指责。孩子是帮助家长成长和修行的,没有孩子,我不可能如此深刻的看到自己的不足。比如学习接纳孩子,明白了更要接纳自己,对周围的一切多了包容。没有孩子,我不会有如此动力不断提升自己,了解新知识、新技能。所以孩子是上天最好的礼物,她的来到,促使父母与孩子共同进步和成长,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