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作者: 教语文的袁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8-09-28 12:59 被阅读39次
    香山普禅门寺

    一、导课,出示学习目标。

    这一节课学习《渡荆门送别》,主要目的是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二、学习新课

    1、范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注意212或221的节奏。

    2、介绍诗歌写作背景

    要想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诗歌也是。

    李白,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城,5岁时全家迁回蜀中,在蜀中度过了青少年时期。此后,蜀中也成为他诗歌中思念的故乡。我们学过的《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峨眉山月歌》都是思乡的佳作。

    公元726年,李白25岁时,外出游历。在唐朝,游历是读书人普遍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增加阅历,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另一方面是为了广泛结交,邀取名誉,以达到仕进的目的。《渡荆门送别》就是初次离开蜀中时写的。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对这一段游历生活有这样描述,“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我们再来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八个字。“仗剑去国”能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情怀呢?“辞亲远游”又能让人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仗剑”让我们想到李白壮游时期任侠意气、指点江山的豪迈。“辞亲”则又使远游途中多了一份对家乡的牵挂思念。所以抒发积极豪迈的情怀和对家乡的思念,也就成了这类诗歌普遍的主题。

    3、学习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指荆门山。

    楚国,即楚地,湖北一带。

    (1)指名翻译诗句。

      我渡江远游,从荆门山外,去往楚地游览。

    (2)提问:首联与题目什么关系?

      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出发地点、目的地、事件。叙事。

    4、学习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 释词

        平野,平坦辽阔的原野。

        大荒,遥远无际的荒野。

    (2)指名翻译

      山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长江向着辽远的荒野流去。

    (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起伏的山领,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

    (4)作者是怎样把应四种景物联结在一起的?找出关键字。

    (5)试着赏析“随”、“入”。

      “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势趋向,带给人流动感和空间感,把静的山写活了。在写法上是“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尽”字表现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

      “入”字则带有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5、学习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指名翻译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天上飞下了一块明镜。云彩汇聚,变幻无穷,仿佛结成了海市蜃楼。

    (2)颈联继续写景。提问:如果说颔联观察的角度是远视,由近到远,那么颈联的观察角度又有什么不同?

        俯视、仰视。

    (3)设想一下,如果李白此时是在七百里三峡中,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时节,他能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景象吗?

    如果,李白此时正处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地段,他能看到“云生结海楼”吗?

    颈联除了描绘诗人在夜晚及白天看到的景象外,也从侧面衬托了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描绘出诗人渡江途中看到的不同风光和不同感受。

    6、学习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行文至此,如果仅有这些景物的描写,我们感受到的无非是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文章也只是一篇山水文。但作者在此时笔锋一转,情感由激昂转向低沉,由景物描写转到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情感的转换不是突兀的,引起作者情感转换的还是水,是不远万里送我的家乡水,作者的情感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主题也得到了提升。

    (1)指名翻译

      我还是喜爱这故乡的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游。

      “怜”,喜爱。《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怜”也是喜爱之意。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用了什么修辞?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作者不说自己思念家乡,反写家乡水不忍离别,运用拟人手法,使思乡情感更丰富,表达更含蓄,也更深厚。

    7、小结

    诗歌描写了渡江远游途中所见所感,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山水图,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水的赞美,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9、比较《次北固山下》与《渡荆门送别》,说说两首诗在写作思路和主题方面的相同点?

    10、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赏析颔联与颈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utp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