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的花车大游行中,花车上搭载着乐队,路人只要跳上花车,就能够轻松享受音乐,融入欢乐的气氛中,跟着大家一起嗨。因此,英文中又把“jumping on the bandwagon”(跳上乐队花车)比喻为“进入主流”。
花车效应又叫从众效应、羊群效应,持某种观点的人越多,个体越有可能接纳这种观点。
1|原因
从众是人类一种根深蒂固的深层心理,它植根于原始人类生存的需要。
如果同伙忽然间都四散奔逃,你最佳的选择就是跟着大家一起逃。假如你特别理性,非要刨根问底去一探究竟,那么你的基因大概率不会留存下来。
从众的另一个原因,是害怕被孤立。
人是群居动物,孤独的个体很难生存。像鲁宾逊那样,独自生活多年,仍然保持文明生活方式,只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真实的社会中,鲁宾逊不是变得痴呆,就是疯掉。
2|现象
孟轲家原本住在墓地旁边。他就和邻居孩子学着磕头、哭嚎,玩办理丧事的游戏。老妈看到了,决意搬迁。
孟家搬到了集市旁边,孟轲就和邻居孩子学起了鞠躬迎客、讨价还价。老妈一看,又皱起眉头:这地儿不行。
第三次,孟母搬到了一所学堂旁边。小孟同学和邻居孩子玩起了上学读书的游戏,变得知书答礼。这一次,老妈很满意,感叹道:“看来,还是得买学区房呀!”
冯友兰是近代中国少有的有自己独立的哲学体系,并且为国际学界所认可的哲学家。可是,有一个时期,他被社会环境裹挟,居然真诚地为自己的**阶级思想忏悔,觉得自己需要深刻的思想改造。
3|应用
在电影《芳华》中,由最优秀而聪慧的几个姑娘引发,羊群效应让周围的人开始厌弃小曼。甚至连小曼自己,也跟着大伙取笑自己。
后来,成熟的小曼反思自己:“我们那群可怜虫,十几二十岁,都缺少做人的看家本领,只有在融入集体、相互借胆迫害一个人时,才觉得个人强大一点。”
对待从众心理,首先要和群体的权威性拉开距离,从远处审视群体和自己。集体不一定代表正确,它也可能只是一群乌合之众,集体的行为更可能是无意义、非理性的。
其次,明辨是非,勇于否定。鲁迅先生说,从来如此,便对吗?同样,大家都这么做,就是理性的选择吗?
第三,接受事实,悦纳自己。当你不幸成为被针对的对象时,要保持清醒。很多人并非对你怀有恶意,他们只不过没动脑子,随大流而已。你如果自己不迷失,不陷入悲伤和自责,他们也会慢慢清醒过来,开始使用理性,恢复正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