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作者: 花花_果山 | 来源:发表于2019-04-21 16:06 被阅读59次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展览时间:2018年11月12日—2019年2月28日

展览地点:深圳市南山博物馆

展览单元:“青铜重器”、“美石流韵”、“瓦甓千秋”、“俑姿卓绝”

展览引导:常彧(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如懿传》历史指导)

导览录音整理:Selina

(说明:此记录经过常彧老师审定,并授权公开发布)

(续1内容)

展览单元一:“青铜重器”

      上回说完加官进爵的“爵”、一言九鼎的“鼎”,这回我们再接着看其它青铜重器。

      先看看这些青铜重器的名字,你能认得几个?人们不由得感叹:没文化真可怕。

3、簋

      簋是盛食器,它不加工食物,是用来装食物的,无法加热。我们看到簋都特别大。为什么簋都那么大?当时吃食物是分餐制,每个人旁边都有一个簋。但即便这样,也显得太大了。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So,为什么簋那么大?面食和粒食了解一下。

      那时候古人吃主食有一个特点,米饭经常会煮成羹的样子。直到春秋末期创制了石磨,能够把粮食磨成粉,才出现面食。所有不磨粉,一颗颗煮的粮食都叫粒食。小米和稻谷都是一颗颗煮的,如果直接煮,就是像稀饭一样浓浓的糊状。今天我们吃的潮汕海鲜煲、砂锅粥,也是用这么大的容器装。所以古代吃的大概也是这样的东西。

      簋上面都有不同的花纹。上图的这件簋和下图的那件簋在形体上有很明显的区别。上图簋下面有一个圈足,它的时代早一点,是西周。

      下图的簋花纹更复杂,形体更复杂,除了圈足的底以外,下面还加了三足。这种簋时代是西周往后一点。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会在过去传统标准器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设计,让它的设计变得更复杂。在西周,往春秋及以后发展,簋不仅带圈足,有时候甚至加一个方座。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为什么簋要加方座?这种簋下面有圈足,把簋架得比较高。今天我们家里的碗很少把碗底做得那么高。因为古代没有椅子,人们席地而坐,导致人和食物容器之间的高度差太大。今人因为坐在椅子上,有桌子,所以我们的盘子是扁的,足也没有那么高。但古人坐地上,食物容器要放在矮桌上的时候,确实要增加容器的高度,降低人和食物之间的高度差。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4、甗

      我们再看甗。甗很有意思,它是一个组合的容器。它的下半部分是三个足,它的足和正常的鼎、簋的足相比,区别在于多了鼓出来的这一部分。这种鼓出来的形状是一种特殊的足的类型,叫做袋足。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为什么甗要做成鼓出来的样子呢?因为甗里面要装水。在上面这层和下面的袋足之间有一个隔板,这个隔板的上面有孔。人们在下面烧水,三足之间加热,水蒸气就会把上半部分中放的肉蒸热,所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当时的蒸锅。甗就是上下两个器物拼合成的。这个甗是直接合体的。也有一些分体的甗,上下两部分是完全可以分离的,中间用一个箅把它隔开。今天我们家里用的蒸锅也是这样。中间壁上有一个扣,可以揭开壁往里面倒水。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甗经常用在祭祀的场合,用来装祭祀物品。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5、鬲

      这件器物名字叫做鬲。鬲下面有三个足,足的上面基本上是鼓起来的。鬲就是甗的下半部分,它的上半部分可以加一个容器把它架在上面。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这个鬲上面有铭文,写着某个人在某个时间做了这样一个鬲,用来祝寿。字是镌刻在口沿及腹部。

      我们看青铜器上的铭文,要知道它是刻上去的。如果这件器物造假,可以根据刻痕分析是今人刻,还是古人刻。如何看?

      请大家看上面的图片。最后一行左手边的第二个字,这个字右边的结构像“司令”的“司”右上角拐弯的地方。那个地方比别的地方要粗一点。为什么?因为一个器物在先刻了一个横笔,再要刻一个竖笔的时候,刻刀不能直接拉下来。

      古人刻的时候先横着刻一下,反复拐弯,拐了几次弯之后,再往下刻。这样,拐弯的位置基本上都会要粗一点点。有的地方看着拐弯的地方粗得没有那么明显,倒数第二行,左手第二个字,下面两个拐弯的地方都显得要粗一点。这都是典型的当时刻工刻下的痕迹。

      我们今天鉴定文物的真伪、时代的早晚,通过鉴定它的刻痕,其实就是看这些地方。这些字是刻上去的,先把器物做完,接下来再把字刻上去。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但是器物本身的这些花纹,不是刻出来的。这些花纹是在铸造青铜器的时候,刻在陶膜上的。

      先用泥土做一个陶的青铜器,把花纹刻在陶上。陶很容易刻花纹,刻完陶器之后,在陶器外面再敷一层泥,把它烧硬,这些花纹就印在了敷上去的敷料的内侧,然后把它打开,取掉中间那个陶模,外围的这个叫做陶范。这就是模范两个字的来由。然后再把它拼合在一起,中间浇入铜液,等到烧完以后,铜液冷却变硬,再把外面那个内侧印有花纹的范砸掉。砸掉以后,它的花纹就自然而然印到青铜金属器物的外面。这样的花纹就是被铸造出来的,我们叫范铸法,即用模范来铸造。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6、错金

      呈现花纹的办法除了范铸法之外,还有一种特别精美的办法。我们来看后面这件青铜器,它是带盖的,这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工艺叫做错金。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错金是将金属器物加工得漂亮的一种非常好的办法。古人在一件金属器物的外表面上刻出一个槽,这个槽的口比较窄,底部宽,开完这种形状的槽之后,将金和银(因为金和银的延展性很好)打成条,用锤子锤到这个槽里面,然后再拿砂纸在外面磨,把敲进去的金银的部分和铜的表面错磨平整,并抛光。等到拿出来的时候,可以看到金银和外面铜的部分已经紧密嵌合在一起,叫做错金工艺。

      错金可以做出不同的错嵌,有宽的有窄的。这种错金的工艺在西周后期,特别到战国的时期,非常常见,是我们装饰青铜器的非常好的办法。有些错嵌出来的花纹实在是太漂亮了,以至于有时候我们会认为制作这样的青铜器成本相当高昂。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7、盉

      今天大家正常的喝酒都用小杯子喝。我们怎样把酒弄到杯子里面来?如果文雅一点,我们会先把酒瓶里面的酒倒到分酒器里面,再把分酒器的酒倒到杯子里面。我们把酒瓶叫做储酒器。分酒器更文雅的叫法是注酒器。杯子就是饮酒器。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下面这件器物就是很典型的注酒器,叫盉,用来把酒或水注入到杯子里面。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8、铜提链炉

      我们看这个方形的盘子,叫铜提链炉。这样的炉子在里面加碳,有取暖的功能,但其实它不仅仅是用来取暖,它的四个口沿,凹下去的部分,是用来架烤串的。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我们如果去看广州南粤王的博物馆,也有一个方形的烤炉,用方形的烤炉烤串。烧烤在古代人的饮食里有非常重的分量。因为古人吃东西烹饪的方法就是蒸、煮和烤。煎炸不太多,因为油不够,更没有植物油,植物油是很晚才工业化,过去很难有植物油。炒菜需要有一个很麻烦的东西,叫铁锅。铁锅是在北朝,一千四五百年前才发明,而且还不太流行。更早的年代古人是不会炒菜的。但是肉食一个好的加工办法就是烤。以至于烧烤出来的食物,让我们的味觉形成了跨越几千年的一种长久记忆。

      我们每到深夜的时候,最想吃的东西,往往都是烤串。几千年来我们对烧烤太迷恋了。包括从战国到汉代的人,他们内心深处真的认为烤串实在是太棒了。以至于,他们敬神的时候,汉代有两个很重要的神,一个是东王公,还有一个是西王母——他们敬神的时候画面很有意思,东王公和西王母的外面就是烤盘。凡人就拿这个烤串献给东王公和西王母。烤串是献神的。所以大家可以想象烤串在古人美食的记忆当中份量有多重。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9、殳

      现在我们看一样小东西,这个小东西特别小巧,但它的铭文特别重要。这件器物叫做殳。

      殳是什么呢?殳是一种兵器,长矛的顶端有刺杀的部位,我们把刺杀的部位取掉,不就剩下一个木棍了吗。那个木棍叫殳,也就是没有矛头的长木柄。但这个殳有一个问题,古人拿着长兵器的时候经常需要把它杵在地上。这样木柄经常接地的部分容易坏掉。当时有个好的办法,为了保护殳,在它的下半部分加一个铜套,这个套子就叫做鐓。所有的长兵器的下半部分都有鐓。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这件鐓上面有一句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十九年,秦王年份的十九年,大良造,国家兵工厂的负责人,庶长是他的官位。由商鞅任兵工厂的负责人,他在嬴政十九年督造的这个器物,后面的犛和郑一般是制造的工匠的名字和制作的地点。

      中国古代制造器件非常讲究物勒工名,一定要把制造的工匠的名字铭刻在青铜器上,将来出了质量问题,可以直接找到生产者,这个就叫“物勒工名”。所以这个器物虽然很小,但因为有古代制造官方用品的制度,因此历史价值也非常大。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10、剑

    我们再看这两把剑,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剑大概都是这个样子。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但是这个剑有什么问题呢?这个剑有一个小缺陷。剑的把手位置缠着丝织品。古人把布或丝织品、皮制品缠在手柄的位置。人去握持剑柄,既柔软又防滑。这两把剑都特别的短。特别短意味着不好用。看剑的长度,在四十几厘米到五十几厘米之间。秦汉时代的一尺大概是二十三厘米左右,两尺就是五十厘米不到。这把剑是51厘米,所以它的长度差不多是两尺剑。但当时更常用的剑是三尺剑,有七十多厘米。

      刘邦经常有句话,叫“提三尺定天下”。他说的“三尺”就是指他当庭长的时候用的是三尺剑。但实际上,秦国的剑要比这两把剑更长。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秦国的长剑有多长?有个小故事。荆轲刺秦王的时候,秦始皇负剑,剑背在他的背上。因为剑太长了,放在腰间是拔不出来的,必须把剑放在背上,从背上抽离出来,这样才能拔得出来。因为秦始皇是把剑背在背上的,荆轲刺杀他的时候拔剑很困难,一下子就没有拔出来。所以秦国的剑一定超过了三尺,究竟有多长,我们不知道,但肯定超过三尺,有一米多长。

      古代的士,需要配剑表示自己的身份。这种剑没有太多实用的功能,只是简单的卫体功能、装饰功能。

      有首诗叫做《陌上桑》。秦罗敷在调戏自己的太守面前吹嘘自己夫君的威武时,说他“腰中鹿卢剑”。他的鹿卢剑叫做玉具剑。去见皇帝的那把剑是玉做的,上面装饰有非常精美的花纹,那也是象征性的。因为皇帝也害怕臣子拿把金属剑上朝,去刺王杀驾。所以古代人的佩剑,尤其是在政府上班时候的佩剑,往往是个象征性的。越往后面都用木剑代替,不用玉剑了。

11、灶

      我们来看一个灶。它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灶比起来,很明显太小。那是因为它是放在墓葬随葬的,随葬品肯定就是缩小比例的微缩版。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这个灶跟我们今天的灶相比有什么区别?它有烟道,有三足,最厉害的是,它是可移动的。今天农村的灶台都是砌出来的,放在固定的位置,不能移动。这就说明古人当时不一定有今天这种固定厨房的概念,经常在院落中做饭,这样的话灶具需要可移动,经常可以移动,然后用烟道,把它拉高排烟。

12、铜镜

      铜镜在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中,尤其是信仰中有非常独特的意义。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今人大部分都是唯物主义者,我们看到镜中的自己,知道那是自己。但对古人而言,看到镜中自己的影像的时候,实际上是以镜子为窗口,想象自己在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样子。镜子因为能够呈现人影,因此带有了神秘主义的意味。古今中外,镜子都有特定的含义。比如西方世界,白雪公主里面的魔镜。如今很多人家门梁上还挂着一把照妖镜。镜子因而跟神秘世界搭上了关系。所以我们在汉代的随葬品中,经常发现铜镜。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铜镜的纹饰,也是一个独特的审美。铜镜上的铭文是非常有意思的。这种带有神秘主义意味的字往往都是一些吉祥祝福的话。汉代铭文上的祝福的话有哪些呢?基本上是一些祈福的,比如“常保二亲得天力”,保佑我的双亲能受到上天的庇佑。“多贺国家人民息”,让我们的国家获得和平。我们今天的春联也写的是财源广进等吉祥话。

      到了唐代,镜子的形式更为复杂,花纹更为多样,经常会出现狩猎纹。

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之旅——《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文物展(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rj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