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开头,我想问一下:热门美剧里The Good Wife里的Alicia是家庭型还是事业型?
也许你会说是事业型,但她在重新步入职场之前可是安心做了十多年的全职太太;也许你会说是家庭型,可她进入职场后叱咤风云,雷厉风行的程度丝毫不让须眉。(不得不说,傲骨贤妻这个名字翻译的真好)现在,你会不会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问题?
相信很多女人在有了孩子之后都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是家庭型还是事业型?”风风火火加班加点就会被认为是事业女强人,而经常表露出对孩子的牵挂和爱恋就会被认为是家庭妇女型,这种二元分立的定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在现在多元化价值观的社会里,这种贴标签式的观点有点过时,但又仍然普遍存在。
首先,对于每一个母亲(包括对父亲),照顾好孩子、维系好家庭是最重要的职责。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杜布森说:“没有任何事业的成功能弥补家庭的失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健康的家庭才会有健康的社会。所以,表达对家庭的爱恋恰恰是一个人尽职尽责并且心理健康的表现。家庭,是人性的光芒所在,是情感的出口。
同时,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多元的,性格也是多面的,不管是家庭、事业还是友情中的任何一面,都无法将其完整定义。一个人在一生中会承担很多角色。有了孩子,我们的生命因此变得丰富和充满可能,而不是受到限制。这种贴标签的做法,只会让人画地为牢。
事业型和家庭型可以互相转化。这种转化,也许同时,也许先后。在家里柔情似水的贤妻良母可以在外面叱咤风云,游刃有余;而所谓的女强人也可以在家里煲得一手好汤,洗尽铅华。傲骨贤妻Alicia在重入职场前,一直尽着相夫教子贤妻良母的本分;写出《佩蓉的妈妈经》的蒋佩蓉在有孩子之前成功创业,但成为母亲后便抛弃商界女强人的荣耀,尽心尽力服侍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有的人则把家庭转变为自己的事业,找到了人生的方向。SallyClarkson在全职侍奉家庭之余成为了著名的家庭心灵导师,写出了《母亲的使命》,教导母亲们应当在这个三心二意的社会一心一意;子瑜妈妈则是充满了创意的美食达人,满足了孩子的味蕾,也丰富了我们的视觉。韩国的肥皂剧生动有趣,风靡亚洲,吸引了那么多欧巴桑,是因为这些成功的编剧大多自己就是家庭主妇,她们贴近生活,知道家庭生活中的家长里短。家庭,成了这些母亲们灵感的源泉,是她们最美的舞台。
近代女权运动改变了妇女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妇们走出家门,进入了曾经只属于男人的社会,赚钱养家兼貌美如花。可以说,男女平等让女人们拥有了更多的权利,更多的选择,却承担了未曾有过的压力。现代社会正在用“完美、拥有一切”带给女人新的束缚。我们以为可以更自由,却活得更辛苦。
Sheryl Sandberg的《Lean In》风靡全球,她在书里鼓励女性向前一步,争取更多的权利。看这本书的时候,我非常喜欢杨澜在中文版的序中所写的一段话:
“女性应该不受内在或外在的干扰,并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无论这些选择是当总统还是做一名家庭主妇,都值得尊敬和欣赏。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可以做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女权主义并不是让女人拥有一切,而是让女性们追随自己的内心,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不管是做职场女超人还是全职好妈妈,都是源自内心的理想和兴趣,而不是迫于外界的眼光和世俗的压力。选择本身没有好坏,心不甘情不愿的选择才是不好的选择。
美国前国务院高官Anne-MarieSlaughter教授曾在大西洋月刊上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Why Women Still Can’t Have It All》,我在Financial Times上看到这篇文章的转载。这位看似拥有一切的母亲坦陈她离开华盛顿政府要职的原因是因为无法兼顾这份位高权重的工作和她作为母亲照顾两个儿子的责任,每天在华盛顿和普林斯顿大学之间的奔波让她疲惫不堪,她悲伤地意识到,她的两个儿子已经越来越不需要她,她需要改变。Slaughter教授的文章指出了社会预设定的价值观对我们选择的影响:家庭与事业的对立使得我们(不论男女)一旦开始谈论家庭价值便会给人造成“不专业”的印象。家庭和事业对立的观点让我们仍然无法拥有一切,那些看似拥有一切的人实则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坚持传统家庭观念的,便被视为“家庭妇女”。而拼命事业的,就会被讥讽为“女强人”。
就如同我们还是狭隘地把女性分为家庭型和事业型一样,我们既没有尊重全职妈妈们对待家庭如同事业一般的神圣,也没有理解职场妈妈们在辛苦工作之余对家庭的付出。人和事情,都不可以简单地二元分立。
每个人的天赋和使命不同。我敬佩那些随时守候在孩子们身边并悉心鼓励教导的全职母亲,也欣赏那些拼搏在职场但是回家后仍然给孩子温柔讲故事的妈妈。我们希望不管做出任何的选择都不会被贴上固有的标签,希望在家庭或是职场的舞台都能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希望自己的心灵得到自由,更希望自己的孩子也会活得自由。
正如Slaughter教授在文章中所说:
“如果有一天一个女人或男人选择回归家庭的时候,我们既不会为他/她惋惜,也不会为她/他喝彩,那我们才真正地达成了性别的平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