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见多姑娘是在她上高一的时候,那时她一脸焦灼,一脸困惑,喜欢东想西想,很想要投入到学习中却静不下心来。我们聊了一个小时,了解了她的现状,了解了她的压力来自何处。
最后看着她展露的笑颜还是感到些许宽慰的,看着她离去的单薄的背影又感到心疼。但有些事情只能慢慢改变,有些心情只能靠自己调节。
两年过去,她的脸色好看些了,也变得善谈些了。她说她懂得了许多人情世故,懂得了曾经的想太多换来的是别人压根不在意。
按照她现有的成绩,考上一本没问题。但目前出现了一件很困扰她的事,那就是她对手机很敏感,以前玩过一段时间,视力下降得很快,后来就不再玩了。
当知道她的同桌带了手机后,就浑身不自在,觉得它有辐射,甚至觉得它会伤害到自己的眼睛。跟那男生沟通后,男生第二天就换了个老年手机,因为要与家人联系。
她后来又发现他带了个MP4,心想这也是电子产品,一样会有辐射。厚着脸皮跟他说明自己的担忧,男生就把书包挂在了很远的地方。
可她终究还是说服不了自己不去想这件事,从而使她无法再专注学习了。她不知道是自己不信任他还是确实对手机这些东西太在意。
我说,首先手机的辐射量很小,大可不必诚惶诚恐。其次,即使有辐射那又怎么样呢?总不能让周围所有的人都不携带电子产品吧。
你说的这两种原因,表面上看都有可能,但深层次原因,是为自己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找了一个最适合不过的理由。也就是这个男生性格好,能很好地体谅他人,所以听从了你的种种建议。
换成别人,可能会觉得你不可理喻。反过来,如果他第一次没有选择退让,你就不会再而三地去“要求”他了,他刚好充当你的一颗“软柿子”了。
总是纠结于这件事,就像钻进一个死胡同里出不来了。这看似是一种强迫症,但如果把它运用到学习中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当解不开某道题时会多去思考直到弄懂,而不是轻易放弃。
即便没有手机这件事,一样会找到另一个不能让你好好学习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压力造成的。进入高三,有心理压力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想轻松上阵,但要知道大多数时候都是负重前行。
有人说,要学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实际上最好的办法是与压力和平共处。接纳它的存在,保持适当的焦虑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不必太在意你的这份在意,或许他人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是没有表现得这么明显而已。当你在意了一段时间后,又会有新的让你在意的地方。
也就是说,既然无法做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能够做到也是极少数),那就放过自己吧。虽然时间紧迫,但每天完成了该完成的任务,按照自己的节奏来,那在关键时刻也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每个人都会有属于各自的压力与苦恼,也有相应的动力与幸福。
学生时代,压力来自与同学的横向比较或与自身的前后对比,如果不如意会有一种极强的挫败感。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次次的挫折,才使我们的压力阈值不断提升。
同样,当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题时,会产生一种莫大的成就感。伴随着这些起起伏伏的情绪,内心就在不断强大。
走上工作岗位后,压力主要来自外界给予的期望值与自身实际能力的差距,于是不得不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应对那些不想做却应该做的事。
在想与不想,应该与不应该之间,很多时候都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完成手里的任务,并且尽力做到让自己与他人都满意的程度。
当了爹或妈后,压力来自真切感受到的经济上的拮据,以及面对孩子成长时所感觉到的无奈或迷茫。
前者像是一个无底洞,但凡事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否则欲壑难填。后者虽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然而我们常常会忘了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所以当不断地要求时,会不断地失望。
因为自己角色的多样化,所以我们总是会感觉到多重压力的存在。如果在某一方面做得不愉快,会连带影响其它方面。因为心情是相通的,不可能转变得那么快。
但从一件事到另一件事,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必须得学会及时抽离出来,并投入到新的环节中,否则效率会大打折扣。
有时候,我们毫无他法,只能带着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前行。如果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那就在某件事上尽力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做到问心无愧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