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蒋方舟在《奇葩大会》里分享了一段“我如何战胜了我的讨好型人格“的演讲,视频里的蒋方舟生生涩涩,也算不上标准意义上的美女,但她一开口,在文学史里浸润过的姑娘就实在闪亮地令人挪不开眼睛。
image蒋方舟少年成名,七岁写书,九岁出书,从小生活在一个不鼓励表达情绪的世界里,有个以木讷平静作为最高标准的童年。她周围一直都是比她年纪大,比她成功的人,她表面上做个恭恭敬敬听话的乖孩子,内心却不能对这群好为人师的大人有所苟同。
这种”蔫儿坏“的性格我一时没忍住笑出了声,因为她太像小时候的我了。
我从小是一个特别怕生,文静内向的人,老师每年成绩报告单上的评语都是:该生成绩优异,文静听话,但是太过于内向,希望以后能积极发言。当其他小朋友因为成绩不好挨板子的时候,我却被箍上了“内向”这个紧箍咒,被家人屡次教育。
90后的童年没有电脑、手机和 ipad,幸好家门口就有个图书馆,自打认字开始,我便扎进其中,看遍了童话大王、故事宝船、推理悬疑、名著经典和猛鬼故事。读了很多书的我虽然在课堂上、在大人面前一直扮演着不爱说话的孩子,但实际上文静木讷的外表下隐藏着鬼马精灵的内心,天真烂漫里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老道。
我本以为就能这样天天听着父母对我念叨着“内向”的人生大缺点,在课堂上老老实实做着安分守己的小透明度过我整个童年。
直到某一天,语文老师收了全班的日记本做每周的例行检查,然后突然挖掘出了我这个作文写得还不赖的“宝藏女孩”,我的安稳日子就彻底结束了。
听着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我随便写写的作文当成优秀范文来朗读,真是非常尴尬了。再后来,就变成了要我自己当众朗读,那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紧张地心里发慌,涨红了脸庞,把作文读得磕磕巴巴。读完之后,却收获了老师的表扬、全班同学雷鸣般的掌声和崇拜的眼神,让我不禁感叹,小孩子可真好哄啊!
我就这样被动的推向了改变的道路,我慢慢习惯了当众朗读作文不再紧张,克服了胆怯能够举手发言,再到后来能当众演讲镇定自若,在一群陌生人面前也能侃侃而谈。我也渐渐明白,“内向”并不是缺点,这个世界也不是只有外向者才有话语权。
只有我妈永远不相信“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能够发生在我身上,还是时常教导我,遇人不要胆怯,说话要大声。直到有人跟我抱怨,你说话太大声了,吵到我了。我才意识到,我妈的谆谆教诲在我身上好像矫枉过正了。
再回到蒋方舟身上来,她提到了一个词,叫做“讨好型人格”。心理学家 Susan Newman 指出,讨好者活在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着别人对他们的认可,为此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他们总是将他人的需要摆在自己之前,即使对方的要求不合理,也会硬着头皮去满足。
讨好者通常会有以下特点:
-
可以敏感的察觉到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
就算牺牲自己的时间或是感到很疲惫,也要去照顾、帮助别人
-
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
-
不愿或不敢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
害怕自己会给别人添麻烦
-
随波逐流,从众、不表达自己的想法。
蒋方舟说,她非常地害怕起冲突,非常地害怕让别人觉得不高兴。
在她的《东京一年》里,她写了一篇关于凡高和高更的故事,凡高非常仰慕高更,邀请高更与自己同住,不停地讨好高更,甚至将自己的耳朵割下来打算送给高更。但高更在面对凡高的讨好时,毫不领情,并且肆意践踏梵高的付出。
蒋方舟在书里写到:
当我有一日与人共同居住,我会不会像凡高一样,因为终于有人缓解了自己的孤独,而变得谄媚又可悲?
更可怕的是,我是否会把同居的对方当作从天而降的天使,自己为他添上光环,拙劣地模仿他,直到有一天他受不了情感的负重而离开,我痛苦得有如自身的一半死去了?
我非常心疼这样的蒋方舟,人总是有劣根性,对于越轻易得来的东西,就越不会加以珍惜;而面对讨好和谦卑,也只会控制不住地想要把它撕碎蹂躏。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而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将讨好型人格发挥到了极致。从小她的父亲只会担心爱护她体弱多病的妹妹,松子从来没有感受到父亲对她的喜爱。
只有一次,父亲和她一起看了场话剧,舞台上演员做出的一个鬼脸让每日愁云惨淡的父亲终于露出了不可多得的笑脸,松子学做了同样的鬼脸,发现父亲同样被逗得哈哈大笑。松子后来发现只有自己扮演这个鬼脸,父亲才会在她身上停留片刻,忘记烦恼冲她欢笑。
image因此,这个鬼脸成为她讨好父亲的方式。以至于松子到了成年之后,惹到了别人生气,条件反射地就会做出这样的鬼脸,祈求能够讨好别人,摆脱困境。
image从小缺爱的她,成年后便在男人身上寻找爱情,将爱情作为她生存呼吸的空气。即便遇人不淑,她也百般讨好,宁愿与烂男人一起堕落下坠,也舍不得离去。
历经了几个男人之后,她备受伤害并且不再年轻,她终于放弃了从男人身上攫取爱,在湖边铁道旁租了个小房子,独自生活。
看到这里,我长舒了一口气,心里想她终于可以摆脱她不幸的原生家庭和糟糕的境遇,可以一个人劈柴喂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迎接新生。
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没有男人的爱来支撑的她,便放弃了自己,每天吃了睡,睡了吃,不洗澡不出门,与垃圾一同腐败堕落。
蒋方舟在2016年,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她几乎不会日语,没有工作,也没有任何社会关系。有生以来,她度过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没有目标与意义,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
image在这一年里,她读书、看展、写日记,完成了《东京一年》。这本书的装帧我非常喜欢,小小开做成了日记本的模样,读着这本日记,就仿佛我也同她一样在东京度过了一年。
我实在太敬佩蒋方舟自我放逐的勇气,来面对如此空白,面度如此孤独。她说,东京拯救了她,就是这样一年,让她摆脱局促的社交,从远处审视自己,从而战胜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1786年9月3日凌晨三时,37岁的歌德提起行囊,独自一人钻进一辆邮车,逃往了意大利。
1786年11月4日,歌德在罗马给自己的母亲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将变成一个新人回来。“
重获新生的歌德其实并没有变成一个新人,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这本《东京一年》是我远方的一位好友送给我的。她说,希望我能快乐。
几年前,我们还能天天见到的时候,几个小女生围坐在一起分享少女春思的欢喜与哀愁,唯独只有她,笑吟吟地看着我们说,我好像真的没有喜欢的人唉。我一脸不可置信,追问她,你从小到大,真的没有遇到过喜欢的人吗?她想了很久,带着清澈见底的眼神,肯定地说了没有。
几年之后,对于同一个问题,她的答案依旧。我再也没有对此感到惊讶,反倒生出几分欣慰。她在我眼中依旧是可爱的女孩子,她的快乐也不比别人少几分。这世间有太多值得去爱的东西,可以爱自己,爱父母,爱山川,爱河流,爱星辰大海,爱落日余晖,又何必非要爱上摇摆不定的人心才能证明自己是个正常人呢?
从前跟一个朋友探讨过,读书带给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做自己。
他的答案是,包容心。
这两个看似完全不同的答案,在本质上却是一样的。我们都了解过这个复杂多样的世界,看惯了参差多态的人生,所以我们才有足够的勇气去成为自己,也有足够的胸怀去包容别人。
正如罗素所言,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作为学生,我们总被要求填上标准答案,可人生根本没有所谓的对与错。
有人是外向的,那么也有人是内向的;
有人会喜欢你,那也要接受会有人不喜欢你。
有人喜欢在大城市里追名逐利,也有人喜欢在小城里安稳度日;
有人离了爱情就不能活,有人就偏偏不需要恋爱;
有人喜欢异性,也有人喜欢同性;
有人早早娶妻生子,也有人根本不需要婚姻束缚;
你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价值,在没有伤害的别人的前提下,没人有权利来要求你改变,你也没有资格在别人的人生里指手画脚。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改变,但我希望你的改变是为了自己,是因为你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不是为了讨好、取悦他人。
你能够吸引的人,欣赏的永远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用矫饰过的自己来讨好他人,势必也不能长久。如果他连你真实的样子都无法接受的话,那么他也不配拥有你最好的样子。
你要相信,你是珍贵的、独一无二的存在。
能够被人坚定的选择,一定是一件超级幸福的事吧。
-The End-
作者/ 书荒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