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山东18线小县城,上世纪九十年代参加教育工作,讲台上站了接近三十年,教过初中,教过高中,也教过中专。说这些肯定不是什么炫耀,无非向大家传递一个简单的意思:我经历比较丰富,执教过不同类型的学生,接触过天分与习惯各不相同甚至大不相同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进入名牌大学读到博士甚至去国外发展,有些进入不入流的高职参加工作娶妻生子,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轨迹,不同的轨迹有不同的出息。
我了解绝大多数孩子。这天底下有各种各样的孩子,他们的天分不同,原生家庭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兴趣目标不同,学习能力和习惯也不同,所以他们的出路也不同……
我和大家想法完全一样,想把自己儿子培养成天底下最优秀的孩子——我教出去了那么多学生,又怎么会在教育自己孩子方面“犯傻劲”任其“自由发展下去”?
都说当老师的在教育自家孩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话其实不全对,某些时候,优势恰恰成为最大的劣势:正因为教过太多优秀的孩子,无形中抬高了对自己孩子的期望,这份无道理的渴盼和期望一旦处理不好,它不但成不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助推器”,倒很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更严重的还不只是孩子成长,甚至会影响到亲子关系,更有可能危害到家庭关系!
言归正传,下面这些文字我敢保证每个字都是真心的。
01
儿子出生,我和孩子他妈自然无比欢欣,美好的憧憬油然而生,其实儿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睡觉,我和妈妈就不止一次探讨过儿子教育的话题。
很骄傲,很幸福,很自信,儿子肯定最棒,至少在同龄人的圈子里是最棒的。
这种自信更多源于当父母的一厢情愿基因分析,我和妈妈是大学同班同学,那个年代能考上大学不敢说凤毛麟角,也绝对配得上百里挑一,更关键的是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两个人成绩在小圈子里都不错,而且我俩又是异地恋,肯定不存在近亲繁殖一类问题。
儿子似乎也很配合父母的渴望,刚学会说话不久,妈妈骑自行车带儿子去他姥姥家,一路不过十里地,骑到家妈妈竟然教会儿子背诵《木兰辞》。我听了自然得意,儿子的智商没问题,至少这记忆力杠杠滴!
现实很快打了脸,幼儿园放学第一天,因为教他的老师是我们同事,见面告状说儿子课上坐不住,一节课得让老师提醒好几次——当时我就生出隐约的担忧,这家伙也许不是学霸的苗子。教师的职业敏感告诉我,那些学霸苗子上了课很少开小差,老师讲课他们大多两眼放着光,满脸都是兴奋和欣喜。
事实上儿子很普通,不论是背诵古诗还是珠心算,他从来没拿过第一甚至连小红花都很少领回家,回到家炫耀的更多是谁谁谁上课尿裤子,谁谁谁上课被老师扭了屁股蛋子。
02
整个小学六年,儿子几乎没往家领过奖状,听说偶尔有回奖状他都偷偷藏起来当了废纸,也许他知道所谓进步或者标兵都不顶用,比不上“综合优”或者“素质尖子”。
但那时的我虽然失望,内心并无太多焦虑。有时还自我安慰:也许这家伙属于晚熟品种,到了中学会是另一种样子。
确实有这样的学生,但在今天看来,这种幸运没落到我头上,儿子至始至终很普通,整个中学几乎可以用跌跌撞撞来概括。
由于教师的身份,他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外部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能力没有问题。
这种情况下,跌跌撞撞只有一种解释,尽管不想承认,但这就是事实。
升到初二,我为了陪读选择去儿子所在的实验中学援教。说实话,这份执教完全出于当父母的私心,就是在一个校园里近距离地看着儿子,给他某种压力或暗示。
都说儿女越大,当父母的期望值会变得越来越低——这话在儿子身上几乎是真理。
儿子升入初三后,我开始焦虑,以他平时的成绩,中考进入县一中都很可能是个问题,虽然当时各高中对县直学校教师子女有照顾政策,但我知道,如果凭照顾进入一中他靠什么和别人竞争,三年之后的高考会是什么样子?
当父母的好不容易通过高考脱离了农村,难道这不争气的儿子又得凭实力回到无业游民队伍里?
作为父亲我必须说实话,我想让他进大学,然后争取一份稳定的工作,能以体面的状态自食其力——这时候我已经不敢再想什么名牌梦,也不再虚妄地画什么去国外发展一类的大饼子。
我的梦很现实,升入一中,拼三年,考上正规院校然后再说未来的事儿。
他的班主任委婉暗示我,儿子最后很可能会通过照顾的渠道进一中,凭他目前成绩进统招或指标生很困难。
你说我能不焦虑?
此时自己的教育背景帮助了我,冷静下来我痛苦地接受一个事实,儿子很普通,他甚至不能像他父母当年那样爱学习出成绩:尽管我不愿意接受,但这是事实,铁的事实,再焦虑也无法更改的事实,光焦虑是没有的,关键是如何面对孩子,如何把控自己情绪,如果我不能帮助他,至少不给他增加额外的压力——因为我知道,此时再给他施加压力已经于事无补,只能让儿子更逆反甚至抵触,万一他真产生厌学情绪,那才真地塌了铺子!
我只能把焦虑强摁在心底,对他采取内紧外松的方式。
那个时候要说不焦虑绝对是假的,但理智却又一次一次提醒我,作为父母即使再焦虑也不能传递给孩子,即使你无法完全克服焦虑,也必须严严实实藏在心里。让它折磨你自己就行了,千万别再去折磨孩子:上帝赐给你这个孩子,优秀也罢,平庸也罢,他都是你这辈子最亲近的人,先别管他有出息没出息。别人的孩子再优秀,那也只是别人的孩子,谁也替不了谁过自己日子。
03
如果说生孩子是场欢乐盛宴,那养孩子肯定是场艰辛的战役。三年高中无疑一场马拉松,任何一次考试都可能让整个家庭翻起巨大的波澜!
不堪回首。
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过往,一切不也云淡风轻?
多大点的事儿,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原本以为高考大过天,高考过后回头看,这天最多算暂时遮住了眼睛的树叶子!
但局中人依然焦虑。这份焦虑其实质是源于父母自己内心的不自信,甚至可以说自卑。
没有钱,没有人脉关系,没有显赫家世,好不容易逃离农村,难道又要退回原地……万一他落了榜,万一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怎么娶媳妇买房子,难不成真要成为啃老族?
关键是我这当老爹的不禁啃啊,本身就瘦得没几两肉丝子……
爆两个事儿。
高二那年的某次考试,我查到了儿子在全校的名次,回到家实在没有压住火,本想到他卧室叨叨几句学习的事儿,没想到随手从他枕头底下翻到了手机——中学阶段,我是坚决不让他买手机的,作为教师,我可能管不了所有的学生玩手机;但作为父亲,我一定要管控自己的儿子。为此我已经没收过他两部手机,可现在他不知道又从哪儿弄来了手机!
我一下子爆发了。他长到17岁,我第一次打了他一巴掌,把手机恶狠狠地砸到地上——我一直顽固地认为,要想毁掉一个孩子的学业,交给他一部手机就万事大吉!
儿子瞪着我,一句话不说,不哭不流泪。这让我一下子想到儿时我娘打我的样子,他和我当时挨打一个样子!不哭,不争辩,不躲闪。
我一下子就后悔了,但已经晚了。
儿子冲出家,跑了出去。
那时已经是夜里11点,因为他每晚10点50才放学。我一下子慌了神,在妻子的怒吼里赶忙撵了出去。
终于看到他的影儿,我不敢靠近,可又不敢太远,就这样一步一步跟。
无数不祥的画面在我心头涌起,儿子站在了湖边大桥上,我心揪到了嗓子眼儿。
这时候我突然发觉,和儿子相比,什么前途和未来统统是个屁!
那一晚爷俩几乎转了大半个县城,我没劝他一句话,他肯定察觉到了我在跟随,后来回了家。家里的灯亮着,他妈妈坐在沙发上发呆……
此时,我发现不会哭的儿子流了泪。
第二件事是个悲剧消息,某高中教师的孩子因为与父母争吵走了极端,据说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学习成绩不好,当父母的说话可能有点重,爷俩吵得激烈。
悲剧的消息让我后怕,也让我警惕:当父母的啊,千万别让自己的所谓焦虑扼杀了儿女的快乐,这份太过沉重的关爱有可能是凶手,一旦发生就无法挽回。
“如果真有下辈子,我绝不当老师的孩子!”
是什么把花季少女逼成这个样子?
那个女孩的呐喊如惊雷,闻听此语我禁不住冷汗淋漓。
那个女孩我认识,她的父母我当然也认识。
我再一次从内心深处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我陪着儿子一块学习,通过私人关系给儿子联系家教,趁他高兴给他讲我当年为了争取上学机会不惜和他奶奶斗争的往事——这些真实的经历后来被我写入小说,长篇小说《第99次回眸》有若干故事便取材这段真实。
我这人可能属于“心小”的那类,又多少带点敏感体质,有时虽然明白不应该焦虑,但这份焦虑深埋在内心无法消除,最真实的例子是2015年,儿子参加高考,我根据自己对高考成绩的预测,给儿子划了一道最低心理线,过线就随他意愿上大学,如果达不到这个最低心理线,就复习一年。儿子答应了我,可我依然焦虑,结果儿子超过了我划的最低线读了大学,我却因为这份焦虑折腾得自己神经性耳聋,跑遍大小医院也无法痊愈。
04
我真正放下焦虑是儿子读完了大学。我和他妈妈经过反复分析认为儿子最合适的工作是考入体制。儿子最终接受了我们的建议,一家人抱着平和的心情准备入编考试。
做父母的不能一味焦虑,焦虑不能带来任何有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分析定位,和孩子达成共识。
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这个问题。
儿子说我越来越像个亲爹的样子。
我说儿子你只管用自己力气,付出努力即使达不到目标,至少还有老爹老妈陪着你,咱这个家庭在小城富不了,也归不到穷人堆里去,不论你以后干什么,爹娘都是你坚实的后盾,别有什么压力,你只管努力。
一直很普通的儿子虽然跑得慢,也多少有些吃力,但最后还是跑成了父母最喜欢的样子。
他现在工作还不错,至少从他的言谈里感受到快乐。
如果说当爹的出了什么力,不瞒你,在他考公的过程中,行测分析题他拿捏不准就问我,申论他写成框架就放在桌子上等我下班,我们爷儿俩隔着桌子面对面讨论,他不止一次开玩笑,说我去什么“中公”或者“华图”当个教师肯定没问题——臭小子,你不知道老爹这行当不允许有偿教育?
说真话,文章写得实在有点长,拉拉杂杂还总觉得太多太多没能唠叨完,想想也是,读过梅拾璎《唤醒孩子内驱力》那本书后,我曾经有段时间想写部亲子教育题材的书,名字都想好了,《我的儿子“小笨孩”》——天才的孩子毕竟少,普通的甚至稍微有点笨笨的孩子才是大多数。
而出于教师职业的敏感,我觉得真正需要教育并从教育中一生受益的,正是这绝大多数普通的甚至“笨笨”的孩子。
但我实在懒,这项工程又太过浩大,结果是拖着拖着没了影子。
其实我只想告诉大家一句话:当父母的,焦虑也许无可避免,但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这份焦虑其实大可不必,也毫无意义,我们要做的是“想”——想尽办法分析孩子,换着法子靠近孩子,拉低姿态亲近孩子,内紧外松引导孩子。
最重要的六个字:别怕慢。不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