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维诺曾经将我们所生活的空间划分为“三个世界”:艺术家想象力的世界,我们生活中经历的的世界,词语积累的世界。余华的《世事如烟》则正是这三个世界的集合体。
首先,余华无疑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他想象中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弥漫着无处不在的荒诞感。比如接生婆在被一个陌生男子邀请去他家接生的情景:”她不由朝他的脚看了一眼,可她没有看到。他好像没有腿,他的身体仿佛在凌空走着。”以及她在接生完回家之后,按原路想要去找当初接生的房屋,竟发现是一座新坟。2在害死司机自杀之后,司机的鬼魂会出现在2回家的路上并潜进他的梦里,但是当他买了6的女儿的骨灰并且为6的女儿和司机举办冥婚,司机便不再出现在2的梦里了。显而易见,这些在生活中看来都十分荒诞不经。
余华说:“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余华所谈论的真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真实,而是指“内心的真实”和主观体验的真实。余华侧重于人的精神境遇的探索与体验,众多的人生灾难和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苦难意识。比如16岁的少女在被90多岁的算命先生玷污之后,4临自杀前一系列的神态与心理描写。
其次,余华所描述的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时而发生。比如6为了金钱,不惜把自己的亲生女儿以3000块钱一个卖给穿羊皮夹克的男子。在较为落后的地区,这种卖儿卖女的现象或许也存在着。余华剥去了包裹在人性表面那件华美的面纱,从而露出其自私、凶残的本相。在某种层面上也体现了作家的绝望。
第三个世界便是余华用词语积累的世界。他写4在自杀之前,”4赤裸的身体在这个阴沉的上午白得好像在生病”;在4自杀时”冰冷的江水从她脚踝慢慢升起,一直掩盖到她的脖子,使她感到正在穿上一件新衣服。”以及在瞎子尾随着4的歌声也迈入江中,自杀以后”三日以后,在一个没有雨没有阳光的上午,4与瞎子的尸首双双浮出了江面。那时候岸边的一株桃树正在盛开着鲜艳的粉红色。”由此可见,他在极端冷酷叙事的背后仍保有极端的温情。
值得注意的是,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和传统作家相比作出了更多的创新与突破。尤其是他的叙事方式和叙事手段。在《世事如烟》中,人物符号化,文本抽象化。比如人物都没有名字,而以2、3、4、6、7以及瞎子、接生婆、司机和算命先生来代替。“人物的符号化和文本的抽象化使余华的小说成为一个言说‘命运’,死亡,欲望灾难等主题话语的语言系统,作品中流露出的绝望感,无法摆脱的世纪末情绪无不与现代主义大师卡夫卡遥相呼应。” 同时,余华在《世事如烟》中体现了反伦理的思想。比如60多岁的3还和19岁的孙子睡一张床,而邻居7经常在夜晚听到3和她的孙子在床上发出的古怪的咯吱声,3在后来竟然还怀了孕;90多岁的算命先生为了延长自己的寿命不惜克死自己的子女,总在每月的15号采阴补阳,将十五六岁的少女骗回家中,而坐在算命先生家附近的瞎子经常会听到聪算命先生家里传来的被撕裂的叫声!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人已经丧失了爱的能力,真挚感人、象征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情爱再次退化成动物般赤裸裸的性欲。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余华在《世事如烟》中的描写正像塞利纳对《茫茫黑夜漫游》的描写一样:” 在我这部小说里,人是赤裸裸的,被剥掉了一切,甚至他对自己的信念。”
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典型代表,在《世事如烟》里集中体现了他对死亡与暴力的迷恋,对人文精神的关怀。虽说他对人性之恶的描写有点机械生硬,但他能够在描写绝望的最后摆脱绝望,在无意义的废墟上找到真正的意义,这点非常难能可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