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成长励志读书
周末荐书:《追风筝的人》,有些人或事情,一旦错过就是一辈子

周末荐书:《追风筝的人》,有些人或事情,一旦错过就是一辈子

作者: 思想聚焦的原创 | 来源:发表于2019-01-27 10:18 被阅读80次

     

    2001年9月12日,一个普通的早晨,身处高三的我,学习和生活已经进入高度紧张的状态。

    周末荐书:《追风筝的人》,有些人或事情,一旦错过就是一辈子

      我觉得除了一年多之后的非典,没有任何事情能给我那个年份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依然正常的上早读和早操,但是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帝发生的事情,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

    这就是发生在美国的“911”。

    年少备战高考的我,仅仅只知道这又是一道政治时政题,根本想不到此次事件会对以后世界的格局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也因此和中国西边紧邻一个小国家阿富汗联系在一起,我也好奇的打开地图,研究一下地理。

    才知道阿富汗和中国相邻一个山脉叫兴都库什山脉,也知道有一个恐怖组织叫基地,它有两个首领叫本拉登和奥马尔。

    更让我爱上了一款游戏《红色警戒》,因为里面有一个名字叫“基地”,也有一款有恐怖分子的《反恐精英》的游戏。

    也就在我进入高考补习的2003年,非典如期而至。

    也就在这一年,有一本书也悄然上市。

    那个年代,我没有爱上读书,只是通过电视画面,看到阿富汗的战乱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美国人并没有给阿富汗带来和平和幸福,而是无休止的内战和恐怖组织的袭击。

    那时候我就认为阿富汗除了贫穷就是愚昧,根本就不会有阿富汗籍的作家能写出经典书籍。

    1999年是跨年之年,有一个阿富汗籍的美国人作家,偶然看到一篇关于塔利班禁止市民放风筝的报道,而放风筝是这个人小时候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最喜欢的运动。

    他一时兴起,写了一个小故事,并在2001年将它最终拓展成为一部小说。

    这就是在2003年获得极大成功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并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

    周末荐书:《追风筝的人》,有些人或事情,一旦错过就是一辈子

    这个美国籍阿富汗裔作家兼医生的人就是在阿富汗充满争议的卡勒德.胡塞尼。

    但阿富汗人并没有因为胡塞尼的成功而欢欣雀跃,相反还认为胡塞尼的小说是在公开宣传阿富汗的“家丑”。

    而且由《追风筝的人》改变成的同名电影甚至被禁止在阿富汗上映。

    愚昧的阿富汗人认为:《追风筝的人》当然我们很自豪,可胡塞尼的确在用我们的羞耻谋利。

    二、

    《追风筝的人》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得勒.胡塞尼,1965年出生在阿富汗喀布尔市,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他和“现代小说之父”法国贵族作家司汤达一样,家境很优越,父亲是外交官,母亲则是一名教师。

    胡塞尼和昆德拉一样,也是因为苏联入侵自己的祖国,享受完1973年阿富汗政权维持稳定最后一年。

    加上国内政变,双重困境,也结束了胡塞尼在阿富汗美好的童年。

    1980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胡塞尼一家申请到美国政治庇护,从这一刻起,胡塞尼就和本土的阿富汗人没有了深厚的友谊。

    1993年,胡塞尼取得了MD(行医执教)后,成为一位内科医生。

    这样的职业和中国两位作家是一样的,鲁迅和余华,也包括很多国外作家。

    胡塞尼对于十二三岁这个年龄特别有偏爱,他喜欢写这个年龄的孩子,这也许和他在十二三岁的时候跟随外交官父亲去法国居住开始背井离乡的生活有关。

    他自己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孩童逐渐向成人世界接近的年纪,一个即将逝去无辜与单纯的年纪,一个处于“失”之边缘的年纪,而“失去”也正是胡塞尼另一本小说《群山回响》以及他所有故事的主题之一。

    读者从别人身上找到自己失去的,“失”将人们联系在一起。

    看完《追风筝的人》,我深感阿富汗这位作家很厉害,他对语言的表现能力有着非凡的鉴别力和控制力,总是能以极准确的描述来反映现实,同时又能引发我们这些读者内心深层的感触。

    《追风筝的人》的故事很煽情,原来,阿米尔的爸爸背叛了和自己一起长大的阿里,和阿里的妻子有了哈桑这个私生子。这个消息给阿米尔带去了极大的震撼,他仿佛堕入了万丈深渊,拼命想抓住树枝和藤蔓,却什么也没有拉到。他气冲冲地摔门而出。

    父亲背叛了阿里、阿米尔背叛了哈桑。

    拉辛汗揭露的事情,使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

    冷静思考了许久,面对愧疚的惩罚,面对父子两代人犯下的过错,为了再一次成为好人,为了解开这个缠绕自己多年的枷锁,阿米尔终于愿意回到喀布尔,去拯救哈桑的儿子、自己的侄儿。或许是因为血缘的联结,或许是想要摆脱多年的愧疚之心,阿米尔终于开始了自己的救赎之路

    阿米尔历经艰难,终于回到了被塔利班控制的喀布尔。

    沿途景象荒凉,两次战争给这座城市留下无数的伤疤:路边散落着焚毁的坦克残骸、锈蚀的军车,到处都是废墟和乞丐……

    战争让这片土地面目全非。

    历经磨难,阿米尔终于见到了这个可怜的小男孩,被训练成了一听到音乐就翩翩起舞的舞童。阿米尔又愤怒、又害怕,尤其是塔利班官员露出真面目之后——原来这个残暴的塔利班,就是当年欺辱了哈桑的阿塞夫。

    阿米尔觉得整个世界都在旋转。

    强装镇定却依然止不住声音颤抖的阿米尔,提出了用钱换回索拉博的要求。阿塞夫同意让索拉博走,但必须在他和阿米尔陈年旧账了结的前提下,也就是说,必须让阿米尔自己来“赢得他”。

    而后,阿塞夫戴上拳套,开始毒打毫无搏击经验的阿米尔。

    四、

    他知道,阿米尔身体瘦弱、性格懦弱,毫无招架之力。自己一定既可以打死阿米尔,又留下索拉博。然而他不知道,索拉博有着出色的拉弹弓能力,并且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弹弓塞在裤带上。

    索拉博看着阿米尔被打得鼻青脸肿、满身鲜血,多次哭着哀求阿塞夫不要再打了。然而阿塞夫怎么会听他的话?于是,索拉博只能取下桌子底座的一颗铜球,瞄准阿塞夫的左眼。阿塞夫左眼血肉模糊,疼得在地板上惨叫、打滚,大声吼叫着,让阿米尔滚出去。

    阿米尔跌跌撞撞地打开门,趁机带着索拉博离开。

    孤儿院对索拉博来说,无异于地狱。

    阿米尔答应索拉博,一定不会再让他回到孤儿院,想办法带他到美国,和索拉雅生活在一起。

    但是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

    索拉博的孤儿身份无法被证明,因此也无法获得签证。

    阿米尔接受了律师的建议,劝说索拉博暂时入住孤儿院。年轻的索拉博以为阿米尔“出尔反尔”,不带他去美国了。自己将再次被抛弃、将再次进入恐怖的地狱……

    对孤儿院的恐惧、对现在自己的厌恶,这些压迫得他在浴室割腕自杀……

    索拉博被及时发现并送到医院抢救。虽然他被救活了,也在阿米尔妻子的帮助下来到美国,过上了平安、舒适的生活,但因为感情受到伤害,索拉博陷入了自闭,不再说话、也不再理会任何人。

    直到一年后的一个周末,在公园里,阿米尔再次放起了风筝。或许是因为回忆起年幼时父亲带自己放风筝的美好记忆,索拉博难得地笑了。阿米尔割断了别人的风筝,他问索拉博,想不想要自己去为他追风筝。索拉博点点头。

    阿米尔对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转过身,去追逐那只风筝。

    阿米尔的前半生都在斗风筝,也是斗风筝的高手,却从未有一次去追过风筝,因为前半生,他不需要追,有他的哈桑为他去追,千千万万次。

    这一次,在他的后半生里,他第一次追风筝,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而追。

    我们可以相信,追回的,不只是风筝,还有那许许多多沉浸浸透在风筝里的说了和没说的过往,还有那许许多多完成了和未完成的心愿。

    为你,千千万万次!

    “你从我身上看到了什么?”——“一辈子!”

    没有读过书的哈桑,或许说不出什么经典的语句,但每一句质朴的话,都是他用一生兑现的承诺。

    我们有多少承诺没有去兑现?或许,我们找了种种理由去解释它的无法兑现,以此消除我们内心的亏欠,以此自我欺骗的说服自己没有兑现的理所应当,好在以后的日子里安然入睡,悠然生活。

    为此,我们可能一次又一次的撒谎,骗自己也骗别人,好让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活得坦然一些。

    然而,真相就在那里,它不会因为你的无视、掩盖、编造和涂抹就变得不再真实,它永远印刻在岁月里,拷问着你的灵魂。不要以那时还小作为最好的理由,因为有人为你将承诺放在心上,你却将它踩在脚下。

    六、

    主人公阿米尔和好伙伴哈桑的关系,让我看到了鲁迅笔下自己和小时候的闰土,不愿意看到长大的闰土,从迅哥转换成一声“少爷”,让人泪奔。

    又会穿越到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写的《唐吉坷德》中的堂吉诃德和仆人桑乔的荒诞而又无奈的关系。

    阿米尔已从自私懦弱的小孩子蜕变成正直勇敢的能够担当的男人,小说中阿米尔设计使哈桑父子离开的片段体现了任性当中的劣性战胜人性中的善性,但最终阿米尔踏上为自己也为父亲的赎罪道路也展示了人性中的善最终战胜劣。

    小说的主题得到升华。

    哈桑一生都在为阿米尔牺牲,体现了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忠诚与正直,可以看出哈桑人性中的善良,却与民族、宗教和等级等全部无关。

    合上这本书,书的底部有一段话我印象深刻:风筝隐喻自由、自责、期盼父爱的生活状态。风筝在天空中飞翔象征着哈桑和阿米尔一起度过的如影随形、自由自在的生活。

    《追风筝的人》清新自然,以新写实的笔法,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

    这部小说流畅自然,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却奔腾着人性的激情,蕴含着阿富汗斯坦这个古老国家丰富的灵魂,激荡着善与恶的潜流撞击。

    因为这部书,让世界了解了一个遭受战火蹂躏的、默默无闻的阿富汗斯坦人,这才是文学的魅力,也是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

    但是这部小说不仅如此,它之所以能够吸引不同民族、国家的读者,撼动读者内心纤细的情感,是因为它讨论了关于人性和人性的拯救问题,这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

    其实,人性的救赎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价值。

    风筝还可以是亲情、有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

    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己期许的阿米尔。

    阿米尔回阿富汗已经是25年之后,那时候哈桑已经不在了,阿卜杜拉再次见到帕丽50年以后,也是垂垂老矣的年纪,并且在一种痴呆的状态。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的追。但我在书中,总能体味到消极的感觉:“有些人或是事情,一旦错过了也许就是一辈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末荐书:《追风筝的人》,有些人或事情,一旦错过就是一辈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dg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