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拒绝误解——如何提高同理心?

拒绝误解——如何提高同理心?

作者: 情绪离心机 | 来源:发表于2023-04-11 18:39 被阅读0次

    前一篇文章说到了参照系陷阱,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思维警觉,避免踏入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可得性偏差呢?下面谈谈我们如何跳出自己的参照系。

    世间大多数重要的问题都与人相关,因此,想要得到这些问题的解答,就必须要深入理解问题涉及的人。

    而人心难测,我们难以对人的理解达到闭环,无论是卓越的政治家,还是市井的小人物,误解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人的复杂不言而喻,就算是一句无害的夸赞,内心的喜悦也会被”哪有哪有“这样的回答克制着不表达出来。

    三国里的尔虞我诈就是经典的“比谁心眼多”。孙权邀约曹操共击刘备,曹操答应了但不出兵,孙权知道曹操会答应且不出兵,于是在进攻的时候留了一手防曹操。而刘备知道孙曹表面联合实则各怀鬼胎:孙权并非真的向曹操示好,曹操也并不想看到孙权得手。

    尔虞我诈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误解导致的犯错,不会严重到翻天覆地,但终归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成效。

    那么如何减少误解呢?答案是增加同理心。下面从三个角度来说如何提高同理心。

    1 克服“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就是人们常常将错误归因于他们的内在或根本动机,而非外部因素。与之相应的概念是“自利性偏差”——总是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解释你的做法。职场中常见的“甩锅”正是如此。

    解决基本归因错误有两个模型可参考:

    (1)第三方故事

    这有点像“上帝视角”,也就是迫使自己以公正观察者的身份思考问题。你可以想象事件发生时的完整录像,然后试想局外人看了录像或听了录音,他会说发生了什么?会讲出怎样的故事?

    上帝视角

    《高难度谈话》里提到了这个思维模型:“关键是学会描述你和别人讲述的故事之间的鸿沟或者差异。无论你的想法和感受如何,至少可以赞同一点:你和另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

    能阐明别人的观点,甚至是与自己看法冲突的观点,那你就不太可能做出带有偏见的错误判断。无论你对别人同意与否,同理心都会大大增加,对别人参照系的理解也会大幅提升。

    (2)最善意的解释

    最善意的解释(most respectful interpretation, MRI),是要求你以最善意的方式解释对方的行为。譬如《伤心太平洋》里唱的:“我等的船还不来。”等的人脑海中想的可能是:我被忽视了。而相对善意的解释是,船遇到风浪所以没能如约而至。

    这里的关键在于,你并不知道真正的答案。但如果用“最善意的解释”应对,就能维持信任,避免事情进行不下去。

    它也并非是要你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是从善意角度考虑情况,在问题真正出现之前不妄下评判。

    (3)汉隆的剃刀

    这个模型是指永远别将能合理解释为粗心的做法视为恶意。如果别人做了某件事伤害到你,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他们是不小心才酿成负面后果的,并非出于恶意。它与“奥卡姆的剃刀”一样,也是寻求最简单的解释。

    比如在缺乏肢体表情和语音语调的网络沟通中,我们很容易将对方本无恶意的话语做出负面解读。而实际上对方很可能只是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打磨文字而已。请看这样的对话:

    阿珍:“今晚一起看电影吧。”

    阿强:“OK”。

    如果阿珍是个敏感的人,那她极有可能感到被敷衍,心里会想:他不问看什么电影吗?也不问几点或者要不要一起吃晚饭?这时候阿珍就可以考虑一下,对方可能正好手里忙着事情,重点是阿强肯定了看电影这个提议,至于晚上安排的细节过一会儿再说也行。

    敷衍

    注意到,文章开头的三国故事里,曹操也对孙权的联手提议回复了“OK”,但孙权却不能善意解读,因为从一开始两者的立场就是对立的,所以要从反面来解读。

    2 披上“无知之幕”

    这个概念是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提出的。它指出:

    在思考社会组织方式上,我们应该想象对自己在世间的特殊地位一无所知,仿佛有一层幕布让我们看不见自己是谁,也就是处于“原初状态”。

    这也可以用如今很流行的“沉浸式”来理解。

    比如,在思考一个奴隶制的世界时,不旦要考虑自己自由人的身份,还必须考虑自己可能生来就是奴隶,然后想想那会是什么感觉。

    “无知之幕”鼓励你在各类情况下去同情他人,以便做出更好的判断。

    比如去年发生的“儿子杀母事件”,许多人的关注点都停留在了法律怎么界定、道德如何谴责,而当你设身处地地了解了杀母男子的心路历程后,你得到的或许更多是”青少年教育“上的警示。

    3 牢记“习得性无助”

    做事成与不成,运气成分很重要。但要把你成功的部分因素归因于运气,恐怕难被接受。

    许多人还是相信世界是公平有序且能被预测的。中国的谚语里就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些前人总结的智慧中无不体现着明确的因果关系。

    这个观点被称为“公正世界假说”。但讽刺的是,信奉“公正世界”会导致人们“指责受害者”,从而妨碍现实生活中的公正。

    怎么讲?比如《水浒传》里李逵断案,挨打的人反而被指责太怂;现实中“吃低保”的人总是被指责“太懒”;受到性侵的人被指责“穿得太暴露”……

    无助

    人们在对受害者进行评判的时候,往往忽略种种随机因素而妄下判断。原因就在于他们不知道“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随着人逐渐适应所处的艰难环境后,就不再试图摆脱困境。

    美国犹他州出台过一个著名的政策——住房优先,为长期无家可归的人提供公寓,同时指派社工一对一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包括日常生活和求职。最终犹他州成功将州内长期流浪汉的数量减少了72%。并且由于长期流浪汉占用大量公共资源,实际上这个政策每年人均能省下8000美元。

    当人发现自己的行为能够带来改变,事实上自己并非真正无助,就可以克服习得性无助。

    刨开“艰难处境”这个前提,我们在日常中也会遇到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无法做到或学会某些事,比如公众讲话或掌握未曾踏足的新技术。或者认为别人无法做到某事,特别是你熟悉的人,比如一个从事土木建筑的老朋友突然给你投资理财上的建议,恐怕你的内心会无比拒绝。

    犯下这些认知偏差的原因就是你忽略了“人是可以通过指导而走出困境或者学到新知的”。


    以上就是关于同理心提高的一些思维模型。其实这些抽象的概念概况起来,就是一个词——“换位思考”。

    这听起来似乎是正确的废话,但为了减少误解,提高做事成效,走出自己的参照系去更好地理解别人的处境和动机是十分必要的。而真正将这些思维模式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一定大有裨益。


    关键词:同理心;基本归因错误;第三方故事;最善意的解释;汉隆的剃刀;无知之幕;习得性无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拒绝误解——如何提高同理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ang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