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这个词已经很热,健康不再只是医学界做专业研究,全民都在热烈地参与到健康话题的探讨。
以往,人们把健康问题、疾病问题都全权托付与医生,但医学范畴不能完全解决好健康领域的所有问题。
小到感冒,大到癌症、艾滋病、糖尿病等等,医学的力量都是有限的,重塑健康模式需要大众的参与,全民参与解决共同的面临的健康和公共卫生问题。
就像用互联网虚拟的能量来比喻经络理论的价值,主食芯片理论用“人工智能”的众筹式自我学习思维模式,探讨了大脑对饮食习惯行为的构建过程。
食欲和饮食嗜好在人脑中的运算,会比其他动物复杂的多。
人的饮食,和身体体质、健康状况以及文化氛围、家庭条件息息相关,每个人的习惯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以健康为原点,这些习惯不断进化,也或者会莫名的退化。
1922年加拿大科学家班廷分离出胰岛素,在后来近百年的时间里,科学家发现和发明了若干类,上百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药物越来越多,专科医生也越来越多,糖尿病这样的文明病,还是呈爆发式流行。
糖尿病是多原因长期叠加作用的结果,涉及到遗传、社会因素、气候、医疗条件、进化,更涉及到生活方式。
人类的文明发展太快了,没有给基因留下足够的时间去适应。经济的发达让人们的生活方式越发任性,代价就是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富贵病的流行。
西医营养观点,重在人体微观分析,缺什么成分,补什么成分。中医养生理论,偏重人体宏观的综合,脏器功能相互关联,精气神兼顾。
科技推动的医学发展中,中西观点也在逐渐靠近。西医越来越讲究“联合用药”,和君臣佐使理念异曲同工,逐渐摒弃单一用药带来的弊端。
中医也越来越重视“有效部位”,探索微观可能的理化作用。主食芯片理论,立足科学,推崇中西结合的理念,从宏观和微观,个体和群体,科学和文化等不同视角剖析了食物和取食行为,以及探究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的重塑。
人体不像机器,只由可以看到的零部件组成,脏器相互的连接也不仅仅是神经、激素等可以检测到的信号。
我们国家已经在量子通信领域世界领先,发生在全宇宙的“量子纠缠”效应,也一样会发生在人体中。量子通信技术成熟后,中医经络、精气神理论也会有更加量化的技术系统,针灸、中医药技术会在全球广泛普及。
万物皆有灵,食物蕴含的奥秘是一片知识海洋,食物除了能量和营养之外的信息、信号作用。主食芯片理论站在未来看现在,摆脱陈旧型知识和经验的束缚,带领读者坐上时空穿梭机遨游。
主食芯片结合食物的地域性、经济性和文化性,来诠释不同地域、民族、家庭饮食习惯的形成,又结合科技进步、文化融合、食品消费升级等层面构建了一套“主食芯片”人工智能技术理论。
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3D打印技术等前沿科技逐步改变着人群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饮食和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关系紧密。
主食芯片跨越农副食品、养身保健、农工商业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不同领域,去展望时代和科技对饮食行为的影响,对健康的影响,给人以全新的角度重塑饮食健康习惯。
食物、营养可以广泛地影响大脑的化学环境,营养、运动及情绪都会影响大脑的运转。营养和大脑的密切关系,催生了营养神经学这一新学科。
众所周知,当食物种类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个体大脑对食物会有好恶取向,而且独自进食和聚餐进食的时候,好恶取向表现的不尽相同,而且影响因素复杂,可以称为“行为营养学”理论。
大健康要有“道”,还要有“术”。主食芯片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也试图探讨一些可以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
美国一项研究,对6.4万名华人女性展开平均为期五年的追踪,记录她们的日常饮食和其他生活习惯而得出的。研究数据显示,常吃白米、白面包和白面条等精制谷物的华人女性患病几率更高。
其中每天吃超过300克白米的华人女性,患糖尿病可能性比每天吃200克以下白米的华人女性高出78%。这些“三白食品”不仅糖尿病人要少吃,正常人也同样要控制。
这类主食易使人体糖耐量受损,这是向糖尿病过度的一个“黄灯期”,如果不及时干预,极易发展成糖尿病。必须改变单一主食结构,重塑主食芯片型五谷杂粮的复合主食结构。
世界上没有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就没有一种单一的食物可以解决人体的需要,解决每个人的个性化饮食需要。
健康或者康复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万物生长靠太阳,食物提供了人体能量;万物滋养靠大地,食物提供了人体的所有营养。
人的食物需要“源于天然而高于自然”,动物只会自然取食,人会改造、会加工、会搭配,会调和。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中医认为,精气神直接关系着人生存的质量,是生命之根基,是坚持人体全部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气是无形的,但有能量;就像目光是无形的,但有力量。”
食物的进食吸收过程也就是一个从自然之气到身体之气的过程。一般来讲,饭要自己做的才香,自己会最认可自己的选择。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交圈子直接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关。主食芯片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发现了“社交性食物”。
人的最大智慧在于“分享行为”的进化。人类生存发展历史中留下了很多智慧,东方的茶和西方咖啡都是经典的社交饮食发明。
茶中的茶碱、多酚和咖啡里的咖啡因都是兴奋中枢神经的物质,在东方的茶道和西方的咖啡文化里都是交朋识友的好道具。
人创造出来的任何东西都与文化相关;文化中有科学的种子,科学中有文化的归宿;社交、饮食和健康,休戚与共。
1992年,在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大健康基石。
健康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它与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经济、心理、伦理、气候、遗传、进化等密切相关。所以健康是开放的“大健康模式”,从理论层面要有多学科的融合,从实践层面要有多靶点的干预。
历次的医学革命,也经常源于偶然的或是定向的于跨界研究。健康是一个系统模式,而不是一个药物或者一种方法,这其中饮食习惯也占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在颠覆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可穿戴的信息采集和和人性化的干预方法是大众的、休闲的,这将解决患者依从性问题;云计算将糖尿病防治的每一个动作建立起精准的对应关系;大数据将展现真实糖尿病世界的治疗规律。这是一个医学模式,也是一个经济模式,还是一个糖尿病人的生活方式。
健康需要管理,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很多慢病管理,都是以牺牲患者的享受为代价的,任何管理都是逆人性的。
提高糖尿病患者干预的依从性,甚至快乐的接受医学行为是一个现实的挑战,适合糖尿病人的美味以及健身器材,是一个庞大的蓝海市场。
这也就是主食芯片“行为营养学”理论推崇的,尊重每个人的习惯,敬畏习惯的力量!
原文链接:http://www.tesoo.com/tesoo/vip_doc/9948800.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