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校长日记》有感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是这本书的内容一定是和我很遥远的,慧深莫测的。这本书是钱志龙博士记述他在美国当校长的一些故事。看完序言,还是没多少轻松的感觉,直到看到作者自序,看到自序引用的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上刻的一段话,我便觉得很有趣。继续往下看,一个一个的有趣的故事,一句一句贴近教育又贴近生活的名言,让我爱不释手。
这本书传递了很多我感到陌生的知识,也了解了双语学校和双语沉浸式教学的一些知识。在说双语沉浸式教学法具备的主要特征中这样说:“语言的学习不再被拆解成听说读写、语法和翻译这些具体的课程,而是通过教学内容和有实际意义的语境获得。”这让我想到现在的自己,上学时自己的英语考试成绩可一直是不错的,但是也只是考试,学得哑巴英语,以至于现在女儿幼儿园学的单词问我我都不敢开口,生怕误导。所以,我们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没有什么沉浸式,完全是死记硬背,为了答题。现在都开始提倡大输入大输出,让孩子多听,听儿歌、听故事,输入多自然就能输出。
这本书甚至还是一本育儿经,很多故事和名言,堪称教会大家怎么做家长。例如“天才的烦恼”这一章节中,这样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也适用于海外的家长。但是,这是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伪命题。学习之路是场马拉松,不是50米冲刺,提早认识的那几个字,提早几年会做的加减法,提早几年会说几句囫囵的外语,充其量只是给家长带来了片刻的虚荣,但付出的代价是不可想象且不可逆的。”现在的父母育儿都处在焦虑当中,也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方面又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曾经看到一个卖书的抖音视频下的留言,好多妈妈都在说“有没有适合两岁的孩子的数学启蒙教材,我们还没开始呢!”我想如果是语言发展晚的孩子,两岁能不能说囫囵的话都是问题,都买数学书启蒙数学,其实在生活中认识大小、多少、形状色彩等也足够启蒙了。还有到处的各种培训班,前台给你讲得你能焦虑到睡不着。其实,孩子有快乐的童年,在生活中学习一些常识,在该学习的年龄去学习就行了,培养习惯、兴趣,远远超过多一些技能。
书中“铁杵磨成针,干吗?”这章中,讲到了关于艺术教育的问题、数学教育的规律。在西方的艺术教育理念里非常忽略技法,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受到熏陶和浸染,于润物细无声中提高一个人的艺术涵养,从而提高一个人的整体气质。在我们的教育中,艺术绝对不是几节美术、音乐课可以解决的,更多地接触、体验、熏陶、感染,才能够培养起孩子对艺术的敏感和兴趣。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现实生活中,谁又真的会为了得到一根针而去浪费一根本来可以做成锤子的铁杵呢?”有时候我们的孩子明明是个做成铁杵的大料,非得要不遗余力把他打磨成一根绣花针,不仅老师家长累,孩子自己也是痛苦不堪。仔细想想,我们是否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呢?时不时也非得把铁杵磨成绣花针呢?
这本书中的故事性强,但是一个个故事都巧妙地告诉我们很多知识和道理,于无声中见真理。需要细细品味,反复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