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们吃过午饭来到了芍药居。来此目的只为是了却一桩心愿,因为我向往已久的现代文学馆就坐落在那里。现代文学馆是国家级重点文化单位,是中国第一座、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文学博物馆。那里展示着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以及重要作家、文学流派的文学成就,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阵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也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人心史,文学离不开人,了解文学就是了解人,了解文学史,就是了解人心的变化史。于是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终于如愿 抵达文学馆路,推开了这座无比神圣的文学史大门,走了进去。(不说了,上图)
图1 图2我们在门卫那里登记了信息,便直奔仅供开放的C座馆区方向。
图3无论是文学馆的建筑风格还是院内的风光景致,都给人养心静气的感觉。在去往C区馆的途中经过B馆区,那个柱子旁边有两个作家的雕像,看不清具体是谁。
图4文学馆院内一角的景致,院子里很安静,很宁静……
好吧,正式参观开始 了,没有导游,没有讲解,也没有喧闹,有的只是那对文学世界充满崇敬与向往的心灵……
第一部分:海外华人捐赠陈列。
图5(手机拍摄)C区馆内有两个展厅,我们先来到了一楼右侧的海外华人作家捐赠陈列馆。
图6华裔作家展馆内的陈列。
图7这是一位海外作家书房一角的再现,那架钢琴也是作家捐赠给文学馆的文物级别的藏品。钢琴两侧的书柜里陈列的都是作者的文集。知道这是谁的书房么?就是那个与金庸、古龙并称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的梁羽生,哈哈,不过遗憾的是我耳闻他的大名已久,也听说过他的作品,但一直无缘看他的书。
图8熟悉台湾作家的读者第一眼看到书桌上那颗人头雕像,便肯定可以猜出此人是谁。此人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那篇在海内外掀起波澜的《丑陋的中国人》。不过我上学的时读他写的《中国人史纲》也觉得不错。后来还读过他在牢狱生活中写给他的女儿毛毛的《柏杨家书》。据说柏杨先生一生念过很多个学校,但从没有拿到过一张文凭。1968年,因“大力水手”事件,被判处死刑,后改判为有期徒刑12年,后又被减为8年。1977年4月1日获释,实际被囚禁9年又26天。他是影响两岸中国人数十年的人物,人文大师,从1950到2004年,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牢狱,五年专栏,十年史学写作,十年人权,有华人处,就流传着柏杨的作品。用历史学家唐德刚的话来说,“柏杨的生平,在他呱呱坠地之日始,便构成传统中国社会里一宗标准化的形象——他是受‘晚娘’虐待的一个小孤儿。”所以我特意在柏杨的生平作品陈列处多停留了一会儿。
好了,海外华人对我们中华文化有过贡献的除了以上两位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第二部分:中国现代文学展。
一进门,展厅内那昏暗幽深的走廊透射着明暗有度的光亮,丰富多样的展示手段以及现代化传媒幻灯技术的配合应用,更使得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的演变历程脉络更加清晰和明朗。(图9,10,11)。
图9 图10 图11 图12,北大红楼模拟再现的“北大红楼”。原北京大学文学院旧址,因大楼用红砖砌成,故称“红楼”。这里曾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
图13 图14右侧墙壁上的第一幅悬挂图像就是那个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的胡适之先生。因为他,我们今天才可以不用再像古人那样之乎者也的说文言文了。而在国内知道鲁迅的人要比知道胡适的人多,但我本人还是喜欢胡适更多一些,喜欢他的思想。他不仅是个优秀的学者,还是个诗人,他影响最大最著名的著作恐怕就是那部《中国哲学史大纲》了。最喜欢他说过的两句话:(1)小心求证,大胆假设。(2)性之所近,力之所能。
图15(鲁迅书房)好像是鲁迅先生的书房,记不清了。
图16 巴金生平与作品展(手机拍摄)最熟悉的就是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目前,我只看过巴金老人的《家》,待日后补上其他两部。记得上小学时,学过巴金的一篇散文《日出》。他是中国文学的巨人,我们今天之所以能看到这样一个能够唤醒人文情怀的神圣殿堂,大概功劳最大的莫过于巴金老人了。他说,把心交给读者,他被称为世纪的良心。
图17 老舍的生平作品陈列(手机拍摄)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茶馆》了。老舍是一位平民作家,很喜欢他,尤其是他的《骆驼祥子》。他说“雨下给穷人,也下给富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人民艺术家当之无愧。
图18 曹禺生平及作品展(手机拍摄)鲁郭茅,巴老曹,这便是其中最后一位曹了,那个写出《雷雨》的曹禺。他是中国戏剧的大师,关于戏剧我了解的并不太多,但我一直很留意曹禺大师的作品。由于时间原因和个人喜好,郭沫若和矛盾的作品陈列就不多说了。
图19 沈从文生平作品展(手机拍摄)其实我一直在寻找他的位置。鲁郭茅巴老曹那里显然没有他,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成就和影响就比他们小。他和张爱玲,钱钟书是后来被一个华裔学者夏志清推出来的。其实,我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时间最能证明一切。现在对沈从文的评价几乎快要超过鲁迅了。他虽然只有小学毕业,但他却在文学创作,文物研究领域作出了巨大的成就。文学史亏欠了他,但该来的,终归来了,虽然有些晚。
摘抄几句沈从文作品中的句子:
①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 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湘行散记》
②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边城》
③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沈从文 《湘行散记》
图22 戏剧模拟演出再现 图23 散文杂文作家作品展背着双手一边驻足浏览,一边独自前行 ……
图24 现代作家作品手稿,遗物陈列 图25 革命文学展 图26 壮观的文学长廊 图27举办文学沙龙的地方哈哈,这个与我同行的人首次曝光,他并不老,但我们都习惯称呼他老汪。他刚从隔壁一个播放老电影的小屋里出来就发现了这个很有特色和和人文情怀的地方。老汪此时就坐在屋内的长条木凳上,等候着他的授课老师的到来。
图28授课老师终于来啦 ,清清嗓子开始给木凳上那位等候已久的同学授课了,今天讲授的课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哈哈,登上三尺讲台是我小时候的梦想,现在终于实现了,哈哈……
图29工作人员在巡回在这个神圣而寂静的文学殿堂里,除了我俩的漫步参观就是这里工作人员地往复巡回……
图30孙犁生平及作品展现代文学里除了鲁郭茅巴老曹,还有我喜爱的萧红,孙犁,林语堂,赵树理,沈从文,张爱玲,李劼人等等,除了文学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诗人,杂文家,还有文学翻译家,文学批评家,像老一辈的傅雷,朱生豪,梁实秋,汝龙,耿济之,草婴,王道乾,李健吾等等,是他们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和丰富。这里再不一一列举。我拍摄照片的数量和范围不能囊括所有作家,也不能将我个人喜爱的作家全面覆盖。
第三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展。
当代作家的创作成就展出,继续……
图31 灵魂作家史铁生史铁生最著名的就是那篇怀念母亲的《我与地坛》。
图33 东北的迟子建 图34 特立独行的王小波与我同行的老汪说,第一眼看王小波的照片,感觉他像个地痞流氓。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人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说,这个世界自始至终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他还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图35 伤痕文学展伤痕作家里我最喜欢的是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张贤亮的小说里充满了才华与思辨。
图36 陈忠实与《白鹿原》,张炜与《古船》(手机拍摄)我们陕西的作家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还有山东作家张炜和他的《古船》。好像没找到我们陕西的路遥。
图37 林海音和白先勇(手机拍摄)两个台湾作家,林海音与白先勇。林海音最著名的就是《城南旧事》,实际的童年过去了,把心灵的童年留下来。不过这种回忆式的描写家乡和童年的作品里,《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相比,我更喜欢萧红的《呼兰河传》。
图38 先锋作家展莫言,格非,余华,苏童,马原,哈哈,都是我喜欢的,不过喜爱程度不一样。莫言的想象,格非的说理,余华的思想,苏童的才华,马原的叙述。好像没有找到毕飞宇。
图39 童话诗人顾城(手机拍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我却用他寻找光明。没错,就是那个任性的孩子童话诗人顾城。
摘录两句顾城的诗:
(1)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第四部分:文学馆院内的景光。
除了馆内的文学展览与文库收藏外,院子里的作家雕像和巴金的手印也值得一提。
图40 图41 图42(此图非我拍摄) 图43(此图非我拍摄)两坐一站的叶圣陶、曹禺、老舍,似乎正在促膝长谈中。遗憾的是那一天没来得及看到这组很有趣味的雕像。
馆内唯一以洁白大理石呈现的,手托左腮向着远方遐想的少女冰心,同时辅之以先生的手模及手迹“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那一天,由于时间紧张,我们没有看到冰心的这个雕像。
图45春暖花开了……
图46(拍摄的是影壁背面)最后借用用雕刻在门口那个巨大影壁正反面的巴金那段话来结束吧:
正面: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支持我们,鼓励我们,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
图47(此图非我拍摄。凡是非我拍摄的图皆是因为我觉得重要才借来的)这个手印不是我拍的,由于当天匆忙,我在推门时见过门上这个手印,但对于手印的意义并不知晓。后来才明白,这里的玻璃门的门推都是一个手印的形状,似乎是邀请我们推开现代文学史的大门。这是个不起眼的细节,却堪称独出心裁;这些是巴金老先生的手印,是按他的手形设计做成的,连巴老先生手掌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这成了文学馆一景。巴金先生的这只手引来大家无尽的兴奋和感慨,人人都要去轻轻摸它一下,推着它进入文学殿堂的大门。不过,我那天手摸着手印实在参观完推开门从文学的殿堂里往出走的哈哈。
但愿以后还有机会将手置于巴金老人的手印里,再次亲手推开这座文学殿堂的大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