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重读马丁塞利格曼的《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中第一部分“什么是悲观,什么是乐观”,发现学过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后,再来读这类的书籍,同样的文字,却能自我感觉读的更深入些,理解的也更透彻些。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jpg
我们小时候的一代是智商当道,别人家的小孩永远是学习成绩好的那类。我们长大后,慢慢发现,智商高真的不算啥,想要在社会上混的好,情商才是王道,只有高的情商才能在压力倍增的社会环境下很好的生存,而小时候那些智商当道,但情商的发展不成比例的人,进入社会后的生活是不咋滴的。
但我们说一个人的情商高,是说这个人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懂得识别他人的情绪,并不代表他是个悲观的人或是个乐观的人。如果这种悲观乐观用“悲喜商”来定义的话,我觉得它是比智商和情商都更重要的一项。
如果人生的这些个人资质可以自行定义和排序的话,我绝对会选择悲喜商>情商>智商。如果有一天我的小孩被人夸聪明,我并不会觉得骄傲,但如果被人说我的小孩是个非常积极乐观的人,我会非常欣慰。
很可惜我是一个偏向悲观的人,我也不清楚是什么造就的,虽然我一直都在努力的活出乐观的自己。这里就不自我分析了,留在后面吧。
马丁研究悲观乐观时,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名词:习得性无助和解释风格。
习得性无助来自于狗的试验,当然后面有扩展到人的身上。无论是动物还是人,他们都可以学会他们的行为是于事无补的,因而变得变动,不再做任何事。而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奖励或惩罚可以强化好的行为或让坏的行为消失。习得性无助证明学习理论的中心前提是错的,也就是说,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于事无补的时候,你奖励也没有用。
许多无助的试验情境显示,每3个人中只有一个人不会变得无助。另外,虽然从来没有受过挫折,但每10个人中也会有1个人一来是就采取放弃的态度。
解释风格,简单的说,就是你对发生在你身上的大小不幸事件的原因是怎么看的?你对厄运的解释习惯和你的解释风格,不仅仅你在失败时嘴里说出来的话。它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是你在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养成的。你的解释风格表明了你是乐观还是悲观。
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
永久性是时间上的维度,普遍性是空间上的维度。容易放弃的人相信发生在他身上的坏事或霉运是永久的,坏事会永远的影响着他的生活。具有普遍性特点的解释风格会在不同的情境中造成无助,而特定性的解释风格只会在某些问题领域内造成无助。
人格化就是说你如何看待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