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读完并实践超过十本时间管理、高效工作书籍的人,以下三点是我后悔懂得太晚,但也庆幸自己懂得了的“道理”
第一:失败后不要光改进方法,要认识自己隐秘的意识
为了提高时间管理、任务管理的效率,我曾经认真阅读时间管理方面书籍并用于实践,一本不行就下一本,一本接一本。
我读完并践行以下书籍《改变一切》、《把时间当作朋友》、《吃掉那只青蛙》、《高效清单工作法》、《选择自己》、《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学会成长》、《刻意练习》、《心流》、《练习的心态》、《奇特的一生》。
以及《异类》《每周工作四小时》的部分内容,秋叶大叔的万字长文、小强、古典等的时间管理文章。
它们没效吗?也不是,在践行当中,我确实受益颇多。但是还不够,大半年来我基本每天晚上一点后才回宿舍,三点才上床睡觉。为什么?虽然生化专业硕士,确实实验多,但是我身边的人大多不需要像我这么辛苦。
后来我发现办公室多人环境影响我静下心工作,我到校外自习室学习。天啊,我轻易地进入“心流”,效率极高。那晚我兴奋得只睡了三个小时,憧憬回到校内图书馆能同样高效并且走上人生巅峰。
可你猜怎么着?回到学校同样安静的图书馆,我的效率又变得和办公室一样低下。到底为什么?如果“环境”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导致我每天重复低效的人生?
身体在“报警”,我不得不撕开自己的内心,仔细地、坦诚地回忆,勇敢地面对过往失败的每一天。
我终于认识到,曾经,因为不懂根据任务的重要和紧急来安排它们,不懂清单法的注意事项,不懂进入“心流”状态的几个要素,不懂记录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我效率低下,哪怕当天努力工作,晚上十二点也无法完成任务。这段时光让我的大脑有了一种“工作是痛苦的,不停歇的,无法娱乐的”意识。
哪怕我后来一一践行我从书上学来的时间管理方法,可是短期内我大脑的意识并没有转换过来,面对当天的任务,我只感觉到不停歇的痛苦,无法娱乐的心酸。
这种痛苦意识让我工作时分心,让我忍不住在午饭、晚饭后玩手机,它甚至让我一天内多次感到“疲惫需要休息”而暂缓工作,啊,多好的借口。
越是这样我效率越低,这导致我痛苦的感觉又加深了,越发贪恋玩手机的休闲,贪恋睡眠的美好,而迟迟不肯开始工作,导致不得不在晚上十点后才急忙赶进度。
说这么多,我想说的就是我们的大脑意识可能很顽固,哪怕我们学习了技能、方法,但没有真正的实践过一段时间,大脑还是保持着此前经历的意识。
大脑因此前经历形成的负面意识与当下做出改变以进步的意识相矛盾,很可能才是阻止我们改变的根本原因。毕竟“痛苦”是当下的、真实的,“进步”是未来的、虚无的,也许这就是看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有了这样的发现,当我准备工作却想拿起手机“Happy”一下时,我会暂停并与自己对话:你是不是觉得又要开始痛苦了?可是痛苦已经过去了,如果你用上新方法,努力对待今天,你将不再痛苦。
因为刚开始行动,我很大概率无法立马成为“效率小公主”,但为了大脑不再形成“努力尝试新方法也没效,还是不够时间休息和娱乐”的伤痕意识,无论当天任务是否完成,我都要安排时间来娱乐,也许是1小时、2小时。
第二天再跟据昨天的情况来改进时间管理方法,时不时暂停并与自己大脑对话。
如果你不断尝试,却还不断失败,也许不是方法问题,而是“心理问题”,要先解决“心理问题”,再用“方法”来应对“现实问题”。
第二:不同事情该倾注的精力是不一样的,关键任务一定要做到完美
很多年前我就了解过“二八法则”,明白“百分之八十的关键结果仅仅由那百分之二十的关键任务产生”,也以为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用好了这条法则。作为21届的毕业生,之前我在认真准备专业课以及专业英语考试,认真为几个不同类岗位分别准备简历和面试,深感时间不够用的我突然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运用好“二八法则”,我就像个傻逼。
为什么呢?
我已经确定未来要从事新媒体工作,放弃生化和检验,可我就为了要做一个优秀的人而花很多精力在这个考试的背诵中?!而且这个考试是由导师打分,与其在这苦逼的准备还不如在老师面前好好表现。
就为了了解不同的岗位以及试验自己能否拿到Offer,我就分别花几个小时来准备简历,再分别花几个小时来准备面试?!可我明明已经分析过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确定要转行新媒体,那我还在这免疫方向的技术支持、实验研发岗折腾个啥?
这些在我的未来职业规划中,完全不重要啊!弄明白最近犯的错,我还思考了一下之前的人生。我真发现,我为了追求世俗上的优秀而在各个方面所下的功夫真的很不少。练字啦、英语啦、运动啦、节食啦。
巴菲特曾经让他的私人飞机师迈克尔·弗林特在纸上写下25个梦想,在飞行员写完后,他让对方划剩5个。巴菲特说:“现在好了,剩下的全部放在 ‘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避免’的清单上!”
这与人们间歇投放精力于这20个次目标不同!除非完成那五个关键目标,否则不会开始那些次目标。
尽全力避免花精力于那些次级梦想、次级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关键目标做到完美。
在做这个公众号中,我发现大部分粉丝是由优质文章吸引来的,这些文章不仅涨粉还能获得更高的阅读量甚至获得赞赏。所以文章的质量就是公众号发展的关键,比起发一篇普通的文章,我更应该好好构思、打磨一篇优质的文章,哪怕这耗费的时间可能是普通文章的3倍。
“完美”的缔造需要大量时间,因此我们务必找到此生愿意耗尽全力以实现的目标,确定关键任务,然后死磕它直到才能的“天花板”,也就是“完美”。
第三:先完成,再完美
我想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一直在等机会,好不容易机会终于来了,你觉得以你的能力一定能来个一鸣惊人、亮瞎他人狗眼。你开始摩拳擦掌,心跳加速,迫不及待那个美妙的时刻。
兴奋过后,需要考虑准备工作,你列下大致框架,再给每个任务确定完成时间。很快你发现今天太多杂七杂八的事情了,情绪不稳,心态不静,根本不配来完成这个宏大的目标嘛。
于是你开始期待明天,明天来了,你在不耐烦的心中完成与这个伟大的目标无关的任务后,发现只剩下一个多小时,唉,你长叹一声,一个小时?只怕我刚进入状态,就到点了。
为了完成该目标时拥有完美、愉悦的体验,你决定先不做,等到拥有大段的时间(3个小时以上)再进入这种极致的状态。
好不容易大段时间终于来临,可是难得拥有大段时间,你忍不住想,我先玩玩手机过过瘾再开始认真工作。可是一旦开始玩手机,就很难停下来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到了时间紧迫的时刻,可别说亮瞎他人的作品,我们连基本的“成品”都没做出来。
怪谁呢?其实也不能怪你,因为“完美”而拖延算是心理学上很常见的现象了。
如果我们一上来就定下目标:要发挥全部潜能,做到完美。那么我很可能刚开始行动就放弃,甚至拖着迟迟不行动。
不妨先完成,再修改、打磨成“完美”。粥左罗在《学会写作》一书里就透露自己不会等到每个细节都思考得一清二楚再动笔,而是形成小标题找好素材后就开始写作。在写初稿时,不会强迫自己按顺序来写作。如果卡在哪里了,他会放下,先去写这篇文章中其他他现在能写的地方,总之他不会停下来。写完后,再修改,精细程度却达到每个句子的程度。
这不仅适用于写作,还适用于其他脑力劳动创作。记住,在开始做事时,“完成”最重要;在形成初期“作品”后,“完美”最重要。
如果这个过程不断失败怎么办?在寻找方法论改进方法的同时,需要回到第一条:认识自己隐秘的意识。
也许看了这三条“道理”,你觉得有些已经听过了,没什么大作用,就像我曾经在阅读时多次感受到的那样。但是未来你生活或工作的某个时刻,它们会以某种意料之外的方式,迸进你的大脑里,而后伴随你一生。
那时候,你不仅懂得这些道理,你还获得了我与你同行、互相鼓励的力量,就像我曾经多次从书籍作者中感受到的那样。
来个自我介绍吧!
我是笛声飘雪,医学院校硕士,信奉终身成长的思维模式,不断精进自己。希望能对社会产生一点正面的影响,个人公众号:思维征途。
发布于刚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