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太喜欢毫不费力就能做好一件事的感觉,以至于看不起那些努力的人。
8月25日,我提前一周到了学校,打算把科目二给早点解决了。
一直以来在我的心底有个梦,一个跑车梦,梦想着等有一天我实现财务自由了,就开着自己心爱的跑车去满世界旅行。
有一个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预演着,在去西藏的路上有一条笔直的大道,很长很长,我和她(或者朋友)一起,开着跑车带着吉他,油门加到最大,追逐着夕阳西下而去。
所以,我是自认为在学车这方面,我应该比很多人有更多的热情、更多的好奇心和更多的动力以及天赋的。可没曾想到的是,它远比我想象的难。
练习的第一天,我就各种懵逼,各种手忙脚乱,满脑子都是“我是谁?” “我现在在哪?” “我要干啥?”。
我亲眼见证了一个那么有亲和力的教练,从满脸微笑,到悉心指导,到恨铁不成钢,到不断发火,到欲哭无泪的全过程。
第一天练完,教练最后那句话到现在已经成了我心里的一个梗了:行了,我痛苦的一天终于结束了,你痛苦的一天也结束了。
相较之下,跟我一起学车的其他三个伙伴,一个是技校生(高中生)、一个是很早就辍学没读书的,一个是专科学校的,他们都比我学的快,进度几乎是我的两倍,我还在练离合的时候,人家已经各种秀骚操作了。
这个打击简直是晴天霹雳,高中读完之后,从没如此委屈过,即使是创业失败我也没那么失落。
回来的途中,我就一直在问自己:是不是我的智商或者记忆力比常人都要低一倍呀?
你看,我居然都怀疑到自己的智商上来了,这两年读的书、习的刻意练习都白瞎了。
但是不得不承认,至少在动手操作这一块,我是肯定远远不如人家的。
那么是什么成就了今天学海生涯上的我和他们呢?显然不是智商,那会是什么呢?
前几期,我在认知干货里写了一个思维模型,叫做“成长型思维”,里面讲了一句非常扎心的话。
我们都太喜欢被人夸奖我们很聪明、很有天赋的感觉了,以至于我们特别害怕被别人看到我们很费力、很努力的样子。
我们太喜欢别人看我们毫不费力就能做好的样子。
我也不例外,喜欢让每个人都看到这样的我,什么东西学一遍就会,害怕在别人面前展示我需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做到差强人意的样子。
这样做有没有好处呢?当然有,在大家的目光注视下,我们会更加卖力的去表现自己,那种压力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突破自己。
但是这样做,却产生了一个更大的坏处,那就是我们需要他人在身旁不断的监督着、不断的夸奖着。
一旦那个压力和夸奖不存在时,我们就会突然丧失动力,因为不管我们怎样表现,都不会有个人立马跳出来跟我们说:哇,你好聪明哦。
于是在没人注视的目光下,我们开始享受成功之后的安逸。
而这,才是一个人平庸的真正的原因。
有督促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好,一旦脱离了督促,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便开始真正显露出来。
大学就是最好的证明,高中的时候,我们目标明确——考进一所好大学;我们压力山大,各种考试,父母和老师的督促。
但是到了大学没人会管你,没人给你清晰的目标,甚至没人给你鼓励,所有一切都得你自己来约束自己,自己给自己找目标,自己给自己找压力,自己给自己鼓励。
这个时候,那些从小相信努力的人会默默保持着努力的状态,虽然成长缓慢,但只要持之以恒,最终就会像复利效应一样,达到野蛮生长的状态。
反观那些沉溺于不努力就可以做得很好,沉溺于各种夸奖天赋的人,他们慢慢沦为咸鱼,整天无所事事,打游戏、刷剧、睡懒觉,各种舒适......
临近考试疯狂刷题,然后拿一个还过得去的分数,说“你看,我还可以吧,平时都不学习还能考得这么好”。
其实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这一年除了一个干瘪的分数,就再也没有其它收获了。
这个现象其实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现实。
小时候学过《伤仲永》,其实像是方仲永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从小被各种光环笼罩,于是慢慢陷入一种自嗨的状态,从成长型思维过渡到固定型思维,然后慢慢的不再努力,最后以平庸收场。
那么聪明是我的错咯?
聪明不是你的错,那是我们与生俱来最大的资本之一,只是光聪明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经常用这样的话来自嘲: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
其实他们不一定比你聪明,你也很聪明,只是你太享受那种不用靠努力就做好事情的虚荣感,于是忽略了努力的重要性。
下次如果遇见你关心的人,请不要这样夸奖他——你好聪明哦,你很有天赋哎。而是应该这样夸奖——我看到了你的努力和付出,你那个做法很棒,你很有创造性思维……
真正有意义的夸奖是夸奖对方的付出,夸奖对方具体的行为,夸奖能帮助对继续方成长的东西。
亲爱的,这就是我想告诉你的。
除了聪明,还要做一个很努力的人,成为别人眼中“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