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分享书单想法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那些至今读来仍旧温热的文字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那些至今读来仍旧温热的文字

作者: 凰如水 | 来源:发表于2017-07-30 15:42 被阅读2043次
    沉默的大多数

    鲁豫曾经说过:“好的文学作品,不论什么时候读起来都不会有过时的感觉。因为,它讲的是亘古不变的人性。而王小波的作品于她而言,就是一种最亲切的唤醒。”

    《沉默的大多数》并不是批判沉默,反而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人们的沉默是人性尚存美好的希望。人性有阳的一面,也有阴的一面。有时候,就是这一面可以教会人很多。有时候,在沉默中学到的更为可贵。

    看《沉默的大多数》,我常常想,经历过那样动荡敏感的时期,王小波的文字在黑色幽默之余,仍不乏一针见血的戳破表象的虚伪及对文化思想自由真理的思考,这种勇气与透彻让我佩服。走近王小波,也走进那些至今读来温热的文字。

    所谓的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不论是最近频频爆出的“校园暴力”,还是之前备受关注的留守儿童遭遇老师性侵事件,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难以置信,然后随着事件不断增多,成为新闻追逐的热点,我们可能才会意识到这些都真实地存在于这个社会上,只是我们看不到,觉得也许并不存在。或者是心存侥幸,觉得这些不会发生在以文明为主旋律的中国。弱势群体的发声微乎其微,甚至很多弱势群体,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为自己发声。在错误的道德指责和封闭的目光歧视之下,他们选择怪罪命运和自己。

    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是徐星制作的《罪行摘要》,他采访了在文革时期那些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被冠以反革命的农民,他们现在大多七八十岁,很多人在那个期间垮了身子,精神失常,妻离子散。而为此付出如此惨痛代价的背后,是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原本就没有做错。当我看的时候,我愿意相信这才是真正发生过的历史,而他们却很少被人提及甚至关注,可是有些东西,有些事,有些人,是真的存在过的。

    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决不可对善人放松警惕。

    有时候,善良是美德,但是,倘若善良被包裹在愚昧和无知之下,那就是极大的恶。看电影《盲山》的时候,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是黄德贵的母亲和同样被拐卖的别的妇女,她们在劝白雪梅,女人这一辈子嫁谁不是嫁,都是要生孩子,过生活。多么可怕,她们曾经遭受过同样的痛苦,然后选择屈服,然后反过来劝说别人,觉得是一种善良。

    我常常想,给没有形成独立的认知的晚辈灌输错误的认知和思想,也许比放任不管任其发展还要来得可怕得多。

    此时我们才体会到这发现是不受欢迎的,读者可以体会到我们当时是多么的惭愧和内疚。假设禁止我们出书,封闭有关社会学杂志,就可以使中国不再出现同性恋问题,这些措施就有道理。但同性恋倾向是遗传的,封刊物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这些措施一点道理都没有。

    这是王小波和妻子在发现同性恋在中国的一些状况的时候发出的感慨。生为一个同性恋者,是世间最沉重的事。只是,如果靠禁止和封闭可以解决问题的话,那么无可厚非。可是,结果呢?只是表面上好像人们不谈论了,不关注了,可是问题一直在那里,只是藏得更深罢了。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在面对很多事的时候,总是会选择回避的解决方式,似乎遮掩事实,就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

    想到近期李银河教授因为发表了一篇关于言论自由的微博,而遭遇的封杀和禁言,就不得不感慨。现在的时代不是过去,正如李教授所言:“凡是人们想知道的,他们都能知道;凡是人们不知道的,都是他们不想知道的。”这个时代,要让所有人都不知道真相,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禁止谈性,封闭所有关于性知识的社会杂志,就可以使得中国不会出现性侵事件,我一定第一个出来支持,可是结果呢?真的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我现在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这位老师的胸襟之高远,使我终生佩服。

    我们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塑造人格,学会思考,有时候,可能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当下所学的,是如何一点点影响了我们今后的很多。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很感动,甚至可以想象出当时的场景,一位老师站在讲台上,在开始讲课之前,看着底下的同学们,一字一句郑重地说:“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我感动于,这才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电影《死亡诗社》里有句至今印象深刻的话:“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份子,而人类是充满情感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有用的东西太多,也许,教育就是把好的知识,教给学生。无关有用无用,这才是教育的最终意义。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部历史有一半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可以供人在其中漫步。

    我们的历史似乎更在乎前者,而不在乎立在地上的历史。因此,即便是我们去寻找古迹,似乎也总有些落差,不再是我们以为的古时的样子。我总觉得,没有身临其境的历史终究是不鲜活的。什么是历史感?王小波说“能见到古人所见,感到古人所感,这种感觉就是历史感。”所以,可能很多人忽视了历史的另一半,活在地上的历史。

    做成一件事,需要比呼吁更大的勇气和努力。要是你有这些勇气和精力,不妨动手去做。要是没这份勇气和精力,不如闭上嘴,省点唾沫,使厕所的墙壁保持清洁。

    我们的小学教给了学生什么是“八荣八耻”,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刷牙洗脸,穿衣收拾。我们的中学教给了学生思想品德,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处理伤口,进行急救,预防火灾,保护自己。我们的高中教给了学生什么是富强民主,责任团结,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学会思考,如何学会独立。

    也因此,我比很多人都更反感“呼吁”这两个字。似乎总是在呼吁好的事情,可是呼吁的结果并没有什么改善,因为呼吁的口号太大,呼吁的声音太高。所以,我很反感。我总觉得,与其花时间和精力在呼吁上,在如何把深奥的精神提炼成几个更深奥的词组上,不如动手去做一些实事来得更深入民心。

    毕竟,素质不是喊出来的,是大家相互影响出来的。

    一本书能不能出,并不取决于它将有众多的有艺术鉴赏力或者有专业知识的读者,这本书应该对他们有益,而是取决于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没有鉴赏力或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这本书不能对他们有害。

    由这句话,想到的其实不论出书,甚至影视作品,都尤为明显。一部电影能不能上映,并不取决于它有多么有价值的思想冲击和个人思考,而是取决于它会不会影响到一些读者对国家的看法,会不会让他们有不好的思想,这应该是很多人都有同感。

    总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个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人在工作时,不单要用到手、腿和腰,还要用脑子和自己的心胸。

    追求自己真正想做的,是这个世界上最正确的决定。但是,不论做什么,要干出个样子来,这是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体现,非常赞同。

    喜欢一个人,和到了一定的年龄,找个人结婚是两码事。做一份工作,和干什么都要干出个样子来,也是两码事。

    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文化,人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句话,不论过去,现在,未来,永远都是适用的。而且是最实在的话。而这三种之中,我觉得文化是第一位的。

    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

    《沉默的大多数》中,那些被王小波给予极大肯定的作品,值得一读。

    杜拉斯的《情人》;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尤瑟纳尔的《东方奇观》;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

    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萧伯纳的《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巴巴拉少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安知鱼未忆_:已收藏。
      • 寸望:昨天看完《战狼2》,才知道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廉价,就像你说的那样:只是我们看不到,觉得也许并不存在。看完建军90周年阅兵,感受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这也许是一种征兆吧。惟愿祖国日益强大,无惧任何风雨!(阅完有感而发,可惜偏题了:))
        凰如水:@寸望 没有偏题。每个人在每种情境下,都有自己的体会:+1:
      • 海燕_f75a:有机会我要好好看看王小波的书。👏👏
        海燕_f75a: @凰如水 好的👌一定会去看🤗
        凰如水:@海燕_f75a 嗯,《黄金时代》我觉得会更棒!
      • TheLastStand:同性恋是遗传的,已有定论了吗?
        凰如水:@TheLastStand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223981 可以看看知乎这篇。其实李银河女士更多地是对同性恋处境和社会看法方面的一些论文和思考,同性恋不是遗传,而是说同性恋的倾向可能会受到遗传因素的一些影响,这些都是在研究中。希望对你有帮助
        TheLastStand: @凰如水 请问有具体的文献可以借我参考一下吗?
        凰如水:@TheLastStand 与基因有密切关系。
      • 行不得也哥哥1128:见解独特,发人深省
        凰如水:@行不得也哥哥1128 共勉

      本文标题: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那些至今读来仍旧温热的文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ih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