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初冬,抱云堂书院书法访学班的一次学习在南京举行,我与于桂林相识于此。刚一打招呼,他就说:“我是一个爱好写字的农民”,话说得诚挚爽直、从容自信,让人如沐春风。此后多次交往,听其言、观其行、识其心,所流露出来的情怀和品质无不是在秉承勤奋、善良、智慧、坚守的农民本色;读其字,赏其画,谈其艺,作品有着朴茂淳正、浑厚高远的乡土本色。
读桂林书法,虽没有喧嚣时代亮丽的视觉冲击,却以静穆雅逸的气韵生发出拨动心弦的力量,来感染人、温暖人,以独有的情感和内涵彰显出自己那明净悠然、典雅俊朗的自我书风。让人深切的感悟到,其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性格、审美、思想等丰富的文化信息,无不和他农村生活的经历以及他那心头一抹的乡愁有关系。沭阳作为苏北地区的一片厚土,这里有着较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是诸多文化的汇合点,“沭阳人,喜丹青,弘歌之声不绝于耳”,桂林君从小在这浓厚的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三十多年前始学书画,后因家境所迫,一直在外打工,多年的艰苦磨砺没有改变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也未曾改变他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如今的他已在金陵安居乐业,在书法上也成绩斐然,可名利之下的他依然日复一日的宵衣旰食、临池学书,虚心盘道,负笈游学,苦行僧般的做着学问,诲人不倦的带着学生,如此的低调、朴实、执着,正是他对农民本色的坚守。
桂林是智慧的。他上溯历代前贤,与古为徒,对经典碑帖心追手摹,朝夕临读,学其技法和精神。先后师从洪丕漠、刘顺等先生,并得到过戚庆隆、潘主兰、杨鲁安和沙曼翁诸先生的悉心指导。多次以书信的形式向书画前辈、同道求教,以善心做人、用心做事赢得了诸多方家的关注和呵护,尉天池先生挥毫书赠,张海先生两次为其题写斋号,宋文治先生回信赐教。“转益多师是吾师”,心仪手追、取精用弘、变古适今,使其书法“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正是桂林的智慧所在。我们也不难看出,他的这份智慧正是基于其善良本分、厚道质朴的本色。
桂林是勤奋的。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他能“致虚极,守静笃”,以甘坐冷板凳且要坐热的精神在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书画艺术的创作上下足“笨功夫”,实在难能可贵。桂林现在可以说身外无余事,唯应笔墨劳,每日以书为乐,心无挂碍。他说,纵是身体不适,茶不思饭不香,但一拿起笔来就心畅神怡,一天不写字就会夜不能寐。于书法如此的痴迷、勤奋,他想不成功都很难。苏轼云:“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连身负天纵之才的苏轼都强调学书要刻苦磨炼、狠下笨功夫,可见学书要勤奋的重要性。
多年来,桂林孜孜矻矻地去探索书画艺术的真谛,绘画上主攻山水,且有所成;书法上于小楷用功最深,亦最适其心性,与他亦师亦友的李啸先生说:“习楷者若只学楷书,终究写不到至高境界。须博学,懂篆隶,擅行草,方可相互滋养,提升气格。”桂林对此深有体悟,于五体书法皆有所涉。其楷书笔调有着行书的流畅、甲骨的古拙、篆书的婉通,以其深厚的功力和丰厚的学养把楷书写得精熟详实,笔画严谨精致、虚实分明,其细微变化表显得入木三分,故能精气内含,古妙异常。越去细品久察,越能品咂和咀嚼出魏晋的风韵和自我性情的表达。
桂林的书画作品充溢着清雅自然、高古淳朴的气息和韵味,这始于他情感中蕴含着“真”和“诚”的农民本色。他的书法艺术,就像夏日里在沭河里恣肆畅游的鱼儿,恪守法度却不拘,自由地书写着本我的心性。
于桂林笔名“于乐”。于笔墨情趣中追求快乐,这或许正是他学习书法的初心吧!
(本文作者彭庆阳,原文刊发于2018年11月21日《中国书画报》)
艺术简历:
于桂林,1956年出生,江苏省沭阳人。自幼喜书法,先后师从洪丕漠、刘顺、沙漫翁等著名书法家,并得到原中国书协主席张海的悉心指导。他擅长正楷,行草、甲骨文。作品古意盎然 朴茂古拙,既浑厚雄强,又灵动疏朗。书法上,上溯历代前贤,汲取传统精华,真草隶篆,无所不涉,尤以小楷、甲骨文见长;绘画上,主攻山水,对大师作品心追手摹,朝夕临读,细心体悟,终学有所成。于桂林无论书法、绘画,其作品均形成了清新怡人,明净悠然,典雅俊朗的个人艺术风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