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书上看到一个词“规则遵循理论”,这是决策心理学中的一个词。是指人们在做一个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的身份所应遵循的规则来进行判断,这种做法使得个体的行为和周围的社会情境可以更好地适应,所以称为“适应性逻辑”。
“身份”作为社会和外部期望加之于个人身上,而不是个人自由探索的结果。身份会称为大脑中一个框架,限定、阻碍或者说导向性地影响我买的思考。这样我们常常只会想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想做什么,我们只能做什么,而不是希望做什么。这样的情境会导致我们虽然在做选择,但又做的只是注定的事罢了。
关于这一理论的理解,我觉得的确有消极的一面,那就是我们容易被某种身份绑架,为了与周围的环境适应而忽略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但与此同时,也有另外一种积极的理解:身份有时意味着使命感,由于把自己定义为某种身份,于是便会自动承担起这个身份所被期望的职责,在这样的假设驱动下,人会更容易克服恐惧和舒适区,取得突破,达成某项工作。比如如果我是班长,这个身份会自动驱使我考虑大家,而不是自己,会帮助我在遇到困难时,集中精力想着如何向前冲,而不是放弃和退缩。
我们的人生是由自己建造的,在建造的过程中,不比可少地会不断地定义“自我”,对“自我”提出各种各样的身份假设,并基于我们假设的身份做出选择,然后为了自己的选择投注心血,待到有结果时,我们会重新评估这个身份假设,加以调整。这便是“建设性改变”,搭建我们独特的人生。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自我”是动态的,是可拓展的。“现在的我”是无数个可能的我的一个样本。
为了搭建这个独特的自我的人生,我们势必要自我假设身份,然后勇敢选择决策,再果断地评估调整。
“时间之尺”这个概念和“信息噪音”这个概念相连,给了我新的启发。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当我们接收到一个新的信息时,试着调整评估信息的时间尺度,也许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当我们用长时间尺度来评价每天接触的信息,会从原本追求的“即时兴奋”信息模式转变为“长久受益”的信息模式,如此,自然能够把信息”噪音“辨析出来。
”当我们用时间之尺丈量历史中的自己时,你会发现,与同时代人作比较并没有那么重要,更没有必要在这种比较中自我怀疑,自怨自艾。“——这句话让我很有触动,我从未想过将时间之尺调整到如此之大。想想不无道理。很多烦恼都是由信息噪音带来的。学会降噪,最简单的方式是将时间之尺拉长,在足够长的里历史情境中评价自己,评价事物,这样有助于称为旁观者,形成清晰的判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