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淮河孕育了淮楚文化,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就在淮楚文化的腹地。
有一次路过淮安,小住一日,感受淮楚的不一般。
从“功高无二,略不世出”的韩信、晚唐著名诗人赵嘏、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到“古今第一奇书”《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再到博大精深的淮扬菜发源地,杰出的淮安人让古城走向世界。河下古镇、漕运总督衙门故址、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中国淮扬菜博物馆……吴楚故地,古韵今风。
学者考证,以湖南、湖北为大本营的楚国,在立国前,金文只称其为“荆”而非“楚”。早期金文中提到的楚,“乃东楚,亦即徐夷”。可见,“淮楚”的“楚”实早于荆楚。
后来楚国(荆楚)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一霸,中原诸国联合抗楚,构成春秋数百年的格局。春秋晚期,越灭吴;战国时,楚灭越,尽收今天的江浙之地,淮安成了楚国地盘。到隋初,设立楚州。由此,淮安一带也以“楚”名。
来淮安,第一个要看的地方是淮安区的河下古镇。这是古淮安的中心,现在是淮安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
一说起古镇、老街区,大都“历史久远”,似无例外,而且喜欢把历史往前翻好多篇。
河下古镇因京杭大运河而兴,但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86年。这年,吴王夫差为了与齐国争霸,开凿了中国最早的运河——邗沟,以方便运兵北上。邗沟把长江和淮河连起来,邗沟与淮河的接口就在淮安城北的河下(当时称“末口”)。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大运河与古淮河的交汇点也在河下。河路的通畅,带动经济文化快速繁荣,河下古镇名镇江淮。
火车到淮安是早上,下车直奔古镇。
放眼望去,一片青砖灰瓦,古镇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
古镇街巷里的砖木民居大多是民国以前的,但不少新建的仿古建筑也夹杂其中。本土居民在这里安闲度日,可老街上的商铺还是以游客为目标,油炸小吃的叫卖声不大,倒也此伏彼起。
古镇眼下有限的热闹,远不能和当年比。《河下志》载,明清鼎盛时,河下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02处园林、63座牌坊和55座祠庙,蔚为大观。近代以来,随着陆路交通的崛起,运河航运日渐衰败,河下古镇已不复当年的辉煌,像夕阳下的老者,静静地回忆着昔日的岁月。
湖嘴大街是主街,串起了古镇的每一条主要街巷。
湖嘴大街旁有闻思寺,原名通源寺、大悲庵,始建于唐末,历经兵灾水患,几兴几衰,到解放前,仅余大雄宝殿及一些附属建筑,现在的闻思寺是头些年复建。
闻思寺 闻思寺大雄宝殿从程公桥向右,可看到在河岸边的梁红玉祠。梁红玉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夫人,生于淮安,在抗金战斗中屡立战功,先后被封为安国夫人、护国夫人、杨国夫人,去世后朝廷赠邠国夫人。梁红玉是她去世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取的名字,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籍贯也有争议,《辞海》等书认为梁红玉籍贯不详。
梁红玉祠 梁红玉祠明嘉靖二十年,河下出了个状元沈坤。他生于河下梅家巷,后来在抗倭战争中大显身手,但最终遭奸臣诬陷,拷死于狱中。明万历年间,叶允武考得武状元,他也是淮安人。清道光年间,人们在湖嘴大街上建一楼,以纪念两状元。
文楼 文楼 文楼 文楼登此楼,品茶间还可观赏湖光水色,各路文人雅士喜欢在楼上聚会,此楼也就有了“文楼”之名。文楼的淮扬菜名扬苏北,百年传承,蟹黄汤包尤其出名。
古镇里,游人最多的地方是吴承恩故居(吴承恩纪念馆),人们大都是慕吴承恩大名而来,其实老吴宅基本上毁于抗日战争。1982年为纪念吴承恩逝世400周年,淮安市政府在吴宅旧址上重建。
故居在古镇的打铜巷12号,背靠里运河,由四个院落组成,有26间房屋和庭院、后花园(悟园),古朴典雅的青砖结构。故居里还有吴承恩生平陈列厅、玄奘纪念堂等,是国内唯一综合展示西游记文化和纪念吴承恩的场所。
吴承恩故居的后花园叫“悟园”,是1999年4月复建的。吴承恩爱听民间故事、喜欢看怪书籍,悟园成为他理想的创作与休憇之地。进得园内,山湖亭台、轩舫桥廊,既轩敞又幽秘,据说《西游记》小说里有些场景就是吴承恩以自家的后花园为蓝本写的。
吴承恩故居 吴承恩故居 悟园 悟园吴承恩故居是后建的,吴鞠通故居则是真迹。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北京南城突发瘟疫,一时疫情严峻,时医皆不识此症,但崇文门外南横街上的淮安会馆里却挤满了患者,因为几日前一具抬到永定门的“死人”被客居会馆的一位神医给救活了,于是患者蜂拥而至。这位神医就是清代大医吴鞠通。
吴鞠通,名瑭,号鞠通,生在淮安河下镇,乾隆道光年间著名中医学家。他的故居有相当规模,是一所古朴浑厚、疏朗淡泊的淮上园林,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雅致之极。现在,故居经过修复,已改成中医博物馆,房前屋后和花园里遍植中草药并配上文字说明,成为中草药科普园地,也很养眼。
河下古镇文脉极盛,仅明清两代,小小的河下就出了55位进士,其中有状元一名、榜眼两名、探花一名。河下的每条街巷、每座桥梁,都有传说故事,在全国的古镇中,文化底蕴能与河下媲美的,屈指可数。
2002年7月,河下古镇被建设部、文化部评定为首批全国30个重点保护历史街区。
出了古镇接着转,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中国漕运博物馆、淮安府署、镇淮楼、沈坤状元府、漕运总督衙门遗址,都是可去的地方。
淮安区驸马巷里有周恩来故居,周恩来12岁前一直生活在这里。故居有两个院落32间房,都是青砖灰瓦的木结构建筑,明清时期典型的苏北民居建筑风格,已有200年的历史,保持着“原生态”的景观风貌。
周恩来纪念馆坐落在淮安区永怀路上,建筑风格很独特,将西方现代建筑手法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地方特色揉合到了一起。纪念馆由一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绿地组成,于1992年1月6日落成。
周恩来纪念馆 周恩来纪念馆淮安因大运河与淮河交汇而发达,明清时达到鼎盛,淮安城区中心的古建筑遗址——“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俗称漕运总督衙门)就是鼎盛时代的标志。
漕运总督是明、清两代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最高官员,当年不可一世,总督衙门建筑群规模宏大,清末漕运总督裁撤,总督衙门建筑群依然保存完好,成为江北陆军学堂。可惜,建筑群在日本侵华期间遭日军轰炸,后来那些年里被逐渐拆毁。
走进总督衙门的大门,里边一片空旷,建筑虽然没了,但阔大的地方还是可以想象当年的气势。
从东汉末到南北朝,中原频繁战乱,大批百姓南逃,而江南安稳得多,经济迅猛发展、财富快速积累,在王朝财政收入中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自隋唐以来,京杭大运河的漕运畅通与否,左右着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局势。淮安是南北水运枢纽,当时的粮船衔尾而至,千艘万艘,都要经河下古镇入淮北上。粮船返回后,再从河下装上盐运往南方。南粮北调、北盐南运都要途经淮安,淮安成为漕运、盐运集散地,有“运河都城”之称,一时风光无两。明初以来,虽然海陆兼运,但主要财富还是通过大运河南北运输。
自隋朝起,朝廷在淮安设漕运专署,明清则设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主管漕运一切事物,总督都由勋爵大臣担任,不但管理漕运,还兼巡抚,权势显赫。明朝的史可法、清朝的琦善、穆彰阿等都是我们熟悉的人物,他们都当过漕运总督。总督衙门机构庞大,各级文官武将和下辖储仓、造船厂、卫漕兵厂等,共有22000多人。
衙门人手众多,往来船舶的船工水手也要在这里经停,南来北往的商人更要在此货物交易,极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当时淮安城内外酒楼店肆鳞次栉比,日夜喧闹,繁盛异常。邱浚(明代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有明一代文臣之宗”)见到淮安之繁盛,曾感慨赋诗曰:
十里朱旗两岸舟,
夜深歌舞几时休。
扬州千载繁华景,
移在西湖嘴上头。
诗里的“西湖嘴”,就是淮安的河下码头。
傍晚,站在镇淮楼上,天连水岸,风动残阳。望着对面总督衙门空旷的广场,想当年漕运之繁忙、淮安之繁盛,恍如隔世。如今,城市辉煌再现,一抹夕晖下,远望未来……
镇淮楼 今日淮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