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更好时代」原创发布,保留所有权,全网违反相关法律的抄袭行为将受到更好时代专业法律团队相应的严重法律追责。
瓷器是外国人认识中国的名片,是刺激西方化学和材料科学发展的催化剂,是宣告人类工业文明开始的标志,中国的陶瓷一度以高科技产品和奢侈品这两个身份在国际舞台上表演。
普鲁士国王曾经在自己的宫殿里专门修了一个豪华的瓷器室,而萨克森公国的国王曾经用600个近卫骑兵与普鲁士国王换了150个大型龙纹瓷缸。
中国有生产陶瓷得天独厚的条件:高岭土、高温和上釉技术,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依靠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花瓷对外国人而言根本无法模仿。
到了蒸汽机出现之后,陶瓷实现了大规模生产,高端瓷器被大规模生产之后进入大众市场,瓷器在世界范围内才开始供大于求。
陶瓷制造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有时候资源多了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就正如日本原材料相对贫乏,所以必须进行深根细作的加工,日本手艺人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能让陶瓷在普及的时代也能保持很高的价值。
科学研究方法才是王道,欧洲人通过定量分析和比较实验一点点弄清楚了瓷器的成分和烧制原理,这样一点点的进步,后人都可以直接受益。
科技产品的发展就像是长跑,持续的改进和迭代才能带来持续的优势。任何高科技产业的比拼实质上都是人才的比拼,有人才的地方就有商业,有人才的地方就有创新。
苏美太空竞赛产生的科技成功已经被我们应用到了日常的生活中,比如婴儿用的尿不湿,最早就是给太空宇航员使用的。
反辐射保暖衣和保温包、有记忆功能的床垫和枕头,原来都是太空服的一部分,而数码相机成像用的传感器,最初也是为了将登月图像传回地球发明的。
苏美航天竞赛的背后是两位天才的竞赛,一位是科罗廖夫,另一位是冯·布劳恩,他们都是世界顶级的火箭设计专家,他俩还有一个共同的有意思的身份——囚犯。
科罗廖夫的一生都是以一个囚徒的身份献给了航天事业,在斯大林组织的一次大清洗中,他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在监狱工厂进行军用火箭的设计工作,每天工作12个小时,没有任何自由。
而冯·布劳恩则出生在德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中,20多岁就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枚V-2导弹,德国战败后,冯·布劳恩则成了战俘,美国就将研发火箭的所有信息都交给了冯·布劳恩,全面支持他制造火箭。
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科罗廖夫设计出了多级火箭,在一级火箭工作结束后就扔掉了多余的重量,重新获得一个加速度,来达到第一宇宙速度。
而同期的冯·布劳恩则是一次次的失败,最后仅仅将一颗重量只有9kg的的卫星送上了太空。
前苏联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登上了东方一号宇宙飞船,持续了108分钟的太空旅行,最后安全着陆,他当初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苏联的火箭技术远远领先美国。
后来苏联开始争论到底是大力发展洲际导弹还是大力发展载人火箭,后来决定先造出大量的导弹,所以科罗廖夫就失去了部分重要的资金支持。
而美国则开始全力推进登月计划,这个工作甚至排在了征服沙漠和治疗疾病的前面,采用流水线的研究方式,如果发射的时候有毛病还可以改进,烧钱买到了时间。
苏联和美国对待人才的态度不同,苏联不给自由不给人权,把相关人才纯粹当做囚徒,而美国则是允许失败和犯错。
从0到1的发明很多,但是走完从1到N的发明却少之又少。
青霉素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其实很早就有,我国唐代的时候,裁缝的手划破之后就知道把长了绿毛的浆糊涂在伤口上可以帮助伤口愈合。
而在西方,第一个发现青霉素的人和第一个将青霉素实现量产的人并不是一个人,发现青霉素的人尝试大量培养青霉菌,从青霉素使用者的尿液中回收的方法,但是都失败了。
最后他们才发现问题的关键点,平时提炼青霉素的菌种只能生长在培养液的表层,量产取决于培养皿的表面积。
后来他们在发霉的哈密瓜中找到了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提高了200倍,用紫外线照射又使产量提升到了1000倍。
最后,生产青霉素成为了仅次于曼哈顿计划的第二重要的科研项目,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直接领导青霉素的生产,21家制药厂同时开工,这样青霉素才得以量产,开始面向全世界普及。
普通药品的出现都要经过艰难的过程,从0到1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从1到N。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