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著名作家蒋坤元老师的优美文章《中秋节总会想起您》
中秋节时想祖母,
作家深情思宗祖。
万家团圆祖母逝,
十一春秋已去久。
祖母伟人边不沾,
思念不问丰功有。
作家创业火热起,
祖母怕扰悄悄走。
积蓄一万三千块,
支持孙儿去奋斗。
勤劳忍耐好品德,
心胸开阔风雨舟。
姑妈新疆支边去,
祖母泪洒在心头。
该文简洁又朴素,
胜读十年圣贤书。
附注:著名作家蒋坤元老师在他的这篇非常让人爱读的文章《中秋节总会想起您》中,他说他的祖母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祖母白天要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还要“接济”(即接棕榈丝)到凌晨一二点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我看到这里,觉得作家也是秉承了他的祖母的良好基因,他也是一个从来就不知疲倦的人,可能他每天凌晨三点就把文章发好了。有一天我特地早早睡下,到凌晨三点半钟我就醒过来,躺在床上,拉亮床头灯,拿过手机,打开简书,点开他的主页,发现他的文章早就写好了,那还是在简书整顿前,那时他一般写五篇,有时也有六七篇的,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臻于上乘,让我不得不佩服地认为他是跟启明星一同起来的不知疲倦的人。
今天我匆匆地把我以前在闭关中写下的文章发表出来后,紧赶慢赶到他的主页,发现我还是晚了一步,他的文章早就发出来了,一共是三篇。我在他的文章后边写了几首打油诗,觉得还是昨晚在他的优美文章《中秋节总会想起您》的后边写的一首打油诗比较好(有些王婆子卖瓜哦,会让那些认为老农只配种田不配打油的讲课作家发笑的),但也不管了,我才不去管他要把“文人相轻”继续发扬光大,他即便再发文喋喋不休地发表他的议论,我也懒得再去看,况且他已经拉黑我,我凭什么还要去看他满脸放光地议论人家呢?真是觉得不可思议。我认为我的这首打油诗还是相当不错的,没办法不自我感觉良好,因为我不是随便打油的,而是读了作家的这篇优美文章起码有三遍才打好了油(有时即便是打油,也不一定就能打好)。
我认为我的这首打油诗很好,好就好在我把原文都读懂读通了,打油诗是紧贴着他的文章而打的油。
作家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写他在中秋节思念祖母,即便祖母不是什么伟人,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他还是思念他的平凡而伟大的祖母。
他为什么在中秋节万家团圆时想起祖母呢?这不仅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缘故,而且还因为祖母就是在十一年前的中秋去世的。作家拨开沉重的氛围,接着跟我们深情描述,他说他那时正借了几千万元在阳澄湖畔买地建厂创业,在外边奔波不已,而祖母却在中秋离世,应该是怕打扰他的拼搏而悄悄地撒手人寰的。 作家越是这样轻松地叙述,越是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让人无不为之动容。
接着,我的打油诗把作家的祖母借给他一万三千块钱支持他创业,以及祖母勤劳忍耐,夜接棕榈丝卖给供销社补贴家用,还有祖母心胸开阔,不计较祖父为一点小事打她眼角出血,依然在晚年侍候瘫痪在床的祖父,还有祖母思念远在新疆支边的小姑姑,都一一地囊括进打油诗里了,这可能得益于作家的这篇简洁朴素的文章吧。点击蓝字,去读作家的这篇优美文章吧,读君一篇文,胜读十年书。要想写作好,熟读为主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