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枉我出生于宜春,但不枉我是为宜春人。
今年春节前的某一天在宜春街上兜了一圈,许是我多年没在宜春待过吧,对宜春市区的街道、路名都不是很熟悉。老弟开车,兜到了昌黎阁附近,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对“昌黎”二字便牢牢记下了,并且在脑子里一通乱翻,总想找出宜春和昌黎的关系。我知道,昌黎是河北省秦皇岛辖下的一个县城,宜春怎么就会和昌黎扯上关系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继续漫无目的地在宜春街上穿行。

当行至多胜楼的时候,这一处阁楼依秀江而建,绿水红楼相互映衬,好一处宜人景致。难怪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会写下:“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诗句。

至此,我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人也称其为“昌黎先生”。为了弄明白之前路过“昌黎阁”时留下的疑问。回到新余后,我遍翻书籍、查透百度,以求得到一个完整的、是为正史的答案来解开我心里的疑窦。
我从百度上没有找到太详尽的关于韩愈的资料,倒是从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李长之先生所著的《韩愈传》一书中得知:韩愈祖籍并非昌黎,而是河南河阳(今河南沁阳)人,与河北昌黎的韩氏并非一脉。

韩愈自称“郡望昌黎”,而并不说自己是河南河阳人。李长之在书中说:“这其实是个误会”。而后有引用朱子不置可否的“不晓得”这一“结论”,后又引陈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论稿》,来说,“唐初有一种继承北周以来的谱系上的故意的大改造,在当时是故意的,到后来也就信以为真了,所以当时说某姓出某地,并不要太认真”。

好吧!那我也就不纠结韩愈到底是哪里人了。知道他在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向宪宗上书《论佛骨表》之后,触怒了迷信佛教的宪宗,由刑部侍郎被贬谪为袁州刺史。韩愈到袁州后兴办书院。为纪念韩愈任袁州刺史(宜春太守)时期得功绩,北宋皇祐五年,即1053年,袁州知州事[祖无择]兴建韩文公祠崇祀,元末毁于兵火;明正统十四年,即1449年,袁州知府姚文重建韩文公祠、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知府刘廷诰、宜春知县徐拭等人对韩文公祠进行修葺,扩充匾为“昌黎书院”。祠在西,书院在东。

至此,我总算弄明白了宜春与“昌黎”之间的关联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