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道德经释义每周500字哲思
《道德悟》连载——第七十一章

《道德悟》连载——第七十一章

作者: 翔宇1995 | 来源:发表于2017-03-26 23:23 被阅读776次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知道却认为不知道,这是很好的;不知道却声称知道,这是弊病。只有把这种弊病看作是一种弊病,才能够不被这种弊病所困扰。圣人不犯这种弊病,就是因为圣人把这种弊病当作弊病。只有把弊病当作弊病看待,才能够不受这种弊病的困扰。

    大千世界,谁人敢说将这其中的道理如数参透呢?人生有尽而知无穷。以有限之人生识无限变化之世界,首先需要做到的即是保持一颗谦卑之心。上一章曾经提到,谦虚谨慎这一道理并非浅显,应用于这一章去解便是要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每个人的认识能力均是有限的;每个人认识同一事物也是各有侧重的。因此,无论以为修养多么高深的人,在某些领域无知都是极为自然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知识亦是如此。面对同样的境况,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做法。有的人正如前文所提,谦虚谨慎,对无限之知识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对自己不熟识、不了解的领域从不越雷池一步。此谓“知不知”;而另一些人的做法则与之大相径庭。自以为天下地下无所不知,仿佛自己就是智慧的化身,能够解决一切困难之事。此谓“不知知”。对于这两类人,老子是这样评价的:“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的人,最好;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是毛病。细而思之,上在何处,病又在几何呢?于己而言,知不知者对自己的认识是清楚、理性的。对于自己的不足,缺陷了如指掌。因此有了不断前进,提升的动力;而不知知者对自己的认识却是模糊的、盲目的。

    不认为自己有何无知之处,自然也不会有何提高的余地。于他而言,知不知者的谨慎之心往往使其面对他人的承诺,求助时极为慎重的。一旦所办之事超出了自身的能力,则无论如何也不会应诺;但凡力所能及之事,却必会全力以赴。他们对他人的承诺,往往一掷千金,说到做到。不知知者则较为危险,他们对于任何人的任何请求均是有求必应。因为自己的“无所不知”而应下了许多并不能完成之事。之所以称其危险。乃是从其社会角度去考虑,试想若对于一个两个人来说,这类人最多是失信于人。但倘若其身居高位,担任社会要职。则极可能做出失信于天下,误国误民的大事。

    故,为了防止不知知及其带来的连锁式恶果。老子告诫我们:“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只有将这样的毛病当作毛病,才能不犯这样的毛病。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告诫自己不要自以为是,以无知作有知,认识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弊病。才能对不知知避而远之。使自己与他人远离其困扰。然,道理容易讲,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面对当今这一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拼了命在其中谋求一席之地的人们梦寐以求的就是自己能够“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因此,在实际生活中若是承认自己的无知是极为困难的。由是观之,称不病之人为圣人着实一点够不为过。普通人与圣人的区别即在于圣人在知行两个方面都做到以其病病,而普通人的程度大抵停留在知的阶段。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实乃知不知慧,不知知愚。欲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舒适些,以笔者愚见,还是多说些不知道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悟》连载——第七十一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ll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