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第七篇第十六章
【经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字词解释】
饭:fǎn,动词,吃的意思。
疏食:粗糙的饭食。
肱:gōng,胳膊,肩膀以下手腕以上的部分。
枕:zhèn,动词,当作枕头,头放其上。
【白话解释】
孔子说:我吃的是粗糙的饭,只喝水而无汤,睡觉时只能将手臂弯起来当枕头,虽然物质生活如此简单,然贫贱中自有乐趣,乐于贫穷并未影响学道。对于不应得的财富地位,他人虽感欣幸,我却视为天上的浮云,因为非己所有,与我无关,故无动于心。
【章旨】
此章记孔子乐道,而贱不义也。圣人之乐,不生于境,而生于心。
王鹏提问:
1 孔子这种乐的境界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学来的,还是与生俱来示现后天学来的?
2 孔子的乐和颜回的乐有什么不同吗?
3 这种乐的境界得到还会失去吗?
@王鹏以下回复与您交流
1 孔子这种乐的境界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学来的,还是与生俱来示现后天学来的?
有天生德,也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 孔子的乐和颜回的乐有什么不同吗?
孔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渊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您认为两者是否不同?其实还是有差异的。
3 这种乐的境界得到还会失去吗?
达到不惑的境界,对于形而上的道真有一定体悟的人,就不会失去。
郑惠:
老师早上好!就之前的问题,末学还是有疑问,请老师指点:孔子的乐和颜回的乐有什么不同吗?
孔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渊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您认为两者是否不同?其实还是有差异的。
差异在哪里呢?两人都通达形而上的道,乐在道中,对简朴的生活都能看空,这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3 这种乐的境界得到还会失去吗?
达到不惑的境界,对于形而上的道真有一定体悟的人,就不会失去。
对道有体悟,没有证量,还是回失去或者不持续追随的,不是吗?比如子贡。
另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了明德,还是要努力止于至善上,这是不是说,明德也会失去,跟这章是不是有点关联?
@郑惠1.差别在于一个是"乐在其中";一个是"不改其乐"。您反复玩味一下,读书千遍,其义自现,看看不同在哪边呢?
2.子贡於道是亿则屡中(不是对市场行情),是推比而知;颜淵是庶乎屡空,屡屡能够达到空灵的境界,是現量而知,现量而知者,必不退转,推比而知者则不一定,要看他智慧力是否足够。
@郑惠推比而知者,例如看到烟,推比知到有火,因为没有亲眼看到火,所以他对有火这件事情,可能不是那么的肯定;现量而知者,就是亲眼看到火了,不是透过烟去推比,对于有火的肯定,是不会动摇的。火所比喻的是道,烟比喻的是各种现象。
这就是子贡跟颜淵的差别。
第一题您再玩味一下,跟大家分享您品读后的心得,或者晚点我们再来说说答案[愉快]
孔颜赐三人都对道体悟,境界不同,乐也不一样。孔子是天生德,乐是现量,一直乐在其中。颜回的乐是经比量后证现量而乐,所以不改其乐。颜回比量悟道,亿则屡中,又差一等,这也是至圣与复圣与贤人的差别的一个面向吧。
时哉老师:
孔子和颜淵在见道的方法,见道的速度上会有差别,但所见的道是相同的。比喻上孔子见到的火,跟颜淵见到的火,不会不一样。
不改其乐,是颜淵对体悟道的快乐,不因贫困而改变;乐在其中,是即便在极为困苦的环境中,孔子都有快乐,樂就在这贫困当中,这种能耐,除了对形而上道的体悟之外,还需要在世间广造各种善事才有可能达到。
颜淵是心不随境转,孔子是以心转境。
绪钦:
@時哉時哉萧老师好,颜渊心不随境转是说只能坚守自己的道,而孔子以心转境是驾驭并能扭转其局面,是两个不同境界的道力吗?
时哉老师:
是。颜淵在形而上体悟的快乐,不因贫困而改变;孔子除了有形而上的体悟,不受环境影响以外,还有能耐改变当前的环境,在贫困的环境中就有快乐,两人最大的差别是形而下的不同,需要广大的善行才能有这样的转变。
勉强举个佛家的例子,释迦牟尼佛在吃马麦的时候,味道是天厨妙供;阿罗汉弟子们,马麦就是马麦的味道,但是他们不会因此而退转对道的快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