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如果你是亚裔,那么你的数学可能很好,如果你是女性,可能你的数学不好。有一个实验,对一群亚洲女性进行数学测试,若是考试前不停的暗示她们是亚洲人,那么她们的成绩就会好一些,如果暗示她们是女性,那么她们的成绩就会差一些。
实验表明:大众对这两种人有不一样的预期,但这不是性别歧视或是种族歧视,因为要是这么说的话,那些受试女生也自己认同这个“歧视”,而且还不自觉的向这个“歧视”靠拢。所以,历史的歧视是靠谱的,它往往是对的。成见就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未来历史重演的信心,大数据预测就是成见预测。
大数据现在已经把人研究的差不多了,大数据可以根据你的收入和教育程度判断你喜欢什么,也可以从你喜欢什么来判断你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知道你对航班延误的容忍度有多高,知道你大学毕业后的大概收入,能预测你能活得久,也能预测你是否快要结婚了.......大数据这么预测的,结果你就是这样的,那你是什么人?普通人,俗人呗。如果你做事处处都符合大数据的预测,那么你就应该被机器人所取代。但是有少数人,世界上所有的统计模型都预测不了,统计顾名思义就是大多数人的行为规律,这些少数人会因为与大众的数据相差太远而被忽略或视为误差。他们就是“特立独行的猪”。
体制
不管那段历史时期,教育只要是一个老师多个学生,这样的教育体制就是流水线式的,老师心目中有一个“标准学生”,老师的首要任务是照顾大多数人,所以就把所有人当作这个标准学生来训练。这的确是效率最高的群体教育法,但是个性的学生从来都不是体制的产物,他们主动对抗体制。每个人的优缺点都不一样,最好的办法是单独单项训练。
美国教育的各个阶层
美国公立小学的资金来在学区房的房产税,富人区的学校有更多的钱来买设备,请好老师。所以,美国的小学生其实是跟与自己相同阶层的人在一起上学。在美国上中小学学校首先关注的是你的种族,贫富,之后才是成绩。美国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差是被黑人和墨西哥人拖了后腿,美国富人家的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点也不比中国小孩差。
1普通工人阶层
学校强调规章流程,教学充满了死记硬背的机械程序,学生几乎没有做选择的机会。做题一定要按照老师教的步骤,老师甚至在乎的不是答案,而是解题步骤!学生如果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或是意见,就会马上被老师驳回,必须按老师的方法来。这分明就是训练工人(很讽刺的是,他的父母就是工人阶级)作为工人,可不就得严格按照流程步骤吗?你只要按照规定的步骤做好该做的就行了,至于最终的产品如何,这不是你一个工人应该关心的。学校里所有的科目都是死记硬背,上课纪律十分严格,老师出言也非常不客气。
2一般中产阶级
类似中国的的应试教育,强调把事情做对,只要把问题解决了就行,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教学很强调课本的权威性,如果你喜欢批判性思维,喜欢撼动权威,老师认为你就是危险的。这个阶级的学校的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上大学,找到工作。
3专业人士阶层
强调创造性和独立性,这些人的父母都是专业人士,大多是律师或者是医生,收入不菲,而且对人生有很好的规划。这些学校实行的才是我们中国人理想的美式教育,学校要求学生有独立思考能力,作业经常是写文章或者是演讲,四五年级就开始搞科研了。强调创意,答案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内容的含义。老师不再控制学生,学生可以任何时间离开教室,也可以建议老师哪些内容多讲一点,哪些少讲一点。
4主管精英阶层
也叫资本家阶层, 这些学生的父母都是国家的统治者和拥有者,根本不需要遵守别人的章程,也不需要用漂亮的简历来取悦雇主。他们的任务不是怎么遵守规则,而是怎么制定规则。教育核心就是:决策和选择。“你的决定是什么?你同意吗?”是课堂的主旋律,学生不但可以自主,甚至可以自治。
素质的确可以遗传,智商也可以遗传,再考虑到家庭环境,大多数情况下,人不太容易超越自己的父母。但是人不是机器,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基因加环境也不能把人钉死,人总有自由意志。
中国各阶层的教育目标
中国现阶段的流水线教育的生产目标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培养器具。下等的器具,是某种实用的工具,对应的的教育是家长要求孩子有一个“容易找工作”的学历或者技能,相当于学成卖艺,这样说哈佛毕业在华尔街工作的并不比蓝翔毕业学挖掘机的更值得尊敬。上等的器具,是工艺品,工艺品并不一定能用来做什么,但是具有收藏价值。工艺品的价值可以用一系列的指标来衡量,用料是黄金还是白银?镶有多少颗钻石?对应的就是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素质教育”;会唱歌,会跳舞,会乐器,会社交,长得漂亮......你拥有的素质越多,别人就会觉得你好,值得珍藏。最高级的是艺术品,艺术品是不能用指标来衡量的。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跟已有的任何东西都不一样,根本就没有标准。而不管是实用品还是工艺品,都是为了“达到xx标准”“跟xx一样”
人们对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好东西”以有期待别人欣赏。这跟我们平民千年的贫穷文化有关:好生活,好工作并非是我自己创造的,而是谁看好我,赐予我的,所以我要做一个好“器具”,而不是一个好“人”。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思维本质是被动的。外界喜欢什么我就变成什么,永远是我去适应别人。人与人之间攀比的,也是那些外部光环。如果有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开创了事业,多数人并不会羡慕他,与他攀比,而是把他当作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希望讨好他,并为他打工。
主人学习审美,关心怎么评价别人;奴隶学习比美,关心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主人学习明辨是非,奴隶学习怎么迎合别人的是非观;主人学习怎么找到和使用工具,而奴隶学习怎么把自己变成工具;主人学习怎么合理调动资源,奴隶学习怎么把自己变成别人的资源;主人学习“我想要什么”,奴隶学习“我要变成什么” 能作为一个主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真正具有主人翁精神。过去我们研究太多“怎么适应别人”而没有研究“怎么自己做主”。
在硅谷,中国人和印度人工程师人数势均力敌,但是到了高管和创业阶层,中国人明显不如印度人多了,那是因为中国人的主人翁意识太淡薄了,而印度,正因为有不同阶层,高阶层的人很有主人翁意识。
中国的现代教育分为三层
- 平民家庭对于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具,以找工作为目的。
- 中产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艺术品,以提升个人价值为目的。
- 上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主人翁精神,以选择,欣赏,改变世界为目的。
这三层学校教育的作用逐步下降,家庭和个人的作用逐步增加。
英雄的套路
根据大数据分析的科学结论,如果你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单亲家庭,这个世界对你没太多期待,如果你得到一块巧克力,大数据会判断你会马上吃掉它;如果你买彩票的了很多钱,大数据判断你会马上花光;如果你让一个女孩怀孕了,大数据会判断你会一走了之。如果将来有一个机器人代替你,那么这个机器人的程序应该是这么写的......但如果所有人都是这样,那么这个世界就太没意思了。大数据发现,有45%的世界名人在20岁之前失去了一位家长,单亲是一个巨大的困难,若是战胜不了它,你就是普通人,若是你能战胜它,你就是超人。
所谓英雄,就是超越了阶层出身,超越了周围环境,超越了性格局限,拒绝按照任何设定好的程序行事,不能被大数据预测,能给世界带来惊喜的,最不像机器的人。 什么人都可以问出处,惟有英雄不问出处!
英雄的套路大概是:一个普通的人,遇到了一个危机,这个人想改变,多次尝试,但是还是失败,这个人开始顿悟,必须改变自己,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然后用全新的方式面对,局面越来越差,这个人必须毕其功于一役,一旦失败什么就没有了,最后成功。这个套路很多人都了解,为什么英雄却少之又少,因为英雄的道路十分艰险,很多英雄在半路就失败了。失败后就开始任命,放弃,而有些人却永不言败,因为他们的动力不同。
使命的召唤
英雄跟俗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俗人想要适应世界,英雄想要改变世界。一般认为成功有两种标准:第一类是是经过努力你终于达到了一个标准。第二类是这件事根本没有标准,之前也没有先例,你非要做的那么一件事,结果还做成了,甚至还开创了一个新领域,你开始给后来人制定规则,雇佣第一类成功人士。
第一类的极限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做任何事都目的非常明确,怎能做能升职,怎么做能加薪,我就这么做。心理学家把这叫做外在动力。而内在动力是纯粹出于自己想做这件事情而主动去做的事情。而一般人,既不是特别纯粹的英雄,也不是特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通常做事有这两种冲动,把工作做好固然有金钱上的动力,但也乐在其中。
有关这两种动力的研究很多,通常以为内在动力的作用要大,短期看来,外在动力要明显,长期看来,内在动力才是最关键的。外在动力其实就是人对外界刺激的被动反应,外界怎么刺激你就怎么反应,那么你就是一个可高度预测的人,而内在动力才能体现一个人的自由意志。每个人都有内在动力,而英雄的动力是更高级的使命感。设想一下怎么给自己制定一个人生规划,大多都是想想自己喜欢什么,然后再去选择一个工作,但是世界那么大,我怎么知道我最想干的是什么,很多工作自己根本没见过怎么知道好不好。英雄人物起初也没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浑浑噩噩的活着。直到遇到一件事情深深地触动他的内心,必须干那件事不可!为什么英雄是自由的,因为一个人拥有了使命感,就会彻彻底底的拥有主人翁精神,你就不用管他,也管不住他了。只对自己的使命负责,不受任何外力的限制,敢问不该问的问题,挑战周围人的共识,不屑于取悦任何人。
英雄=创新
谁在创造历史?中国人的标准答案是人民。但是现在的答案得改改了,不是受外部刺激被动变化的普通人在创造历史,而是拥有自由意志,突破自身局限,由内在动力驱动的英雄所创造的。(类比动物,在动物的世界,环境怎么变,它们就跟着怎么变,永远不会主动改变环境)
经济是怎么增长的?宏观经济学家Robert Solow在198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证明了:现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不是由现有的资本和劳务活动带来的,而是有创新带来的。 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创新就是意外,没法预料的事情,是英雄才能做出来的事情。
《知识和力量:关于资本主义的信息理论以及它怎么改变世界》——乔治·吉尔德 指出:资本主义的精髓并不是一个激励系统,而是一个信息系统。
我们通常认为市场是一个激励系统,哪里有需求,人们就会为了利益去生产更多的产品。这是典型的俗人做法。这种系统只能保持市场的正常运转,但是不能带来增长。创新才能带来增长。根据克劳德·香浓的信息理论,信息就是意外。如果一段信息的内容全是套话,废话,没有意外,那么这句话就等于没有信息。领导已经交代了任务的所有细节,你也圆满地完成,这样的信息贡献也是零。别人制定计划的时候,已经把故事讲了一遍,照着去做并且完成了,根本不值得歌颂,只有当情况出现意外,你用自己的办法漂亮地完成的时候,这里面的创新,才值得这个故事再被讲一遍。
因为人有自由意志,我们制造的信息才会增加,整个经济的复杂度才会增加,才会有经济增长,没有规律的东西才是信息,不可预测的创新突破才是资本主义。
出了创新者的自由意志的科技进步的客观规律,此外不应该有任何力量左右创新。想要根据市场动向揣测消费者心理的创业者很可能会失败。亨利·福特有句名言:“如果当初我是通过问别人想要什么再去发明什么,他们只会告诉我他们想要更快的马。”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企业家面对市场有三种态度:
- 低水平企业家:用户喜欢什么我就做什么
- 中间水平的企业家:把产品做到极致,等着用户来选我
- 英雄企业家:我替用户决定
这三个境界的风险是从低到高。你如果你从未失败,那说明你玩的不够高级。
心得: 1 我们学到的不应该是情感上的拒绝奴隶思考,转向主人思考。因为世界上总该有大部分人是做事的,少部分人是规划的。应该把思考方式转向对于事业的追求,不断积累,用自己的实力来吸引有识之士共成大业。2英雄的动力来自内心对使命的渴望,不计成败。而普通人则是为了不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