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聊斋志异》
狼,因为其习性,一直为农耕社会的人们所痛恨。它足迹广泛,神出鬼没,不仅伤及牲畜,也伤及人类。所以,在传统文化中,狼成了凶残,奸诈及邪恶的代称。这些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和大众耳熟能详的成语中窥见一斑。东郭先生与狼,狼子野心,狼心狗肺,豺狼当涂,狼狈为奸,等等,不胜枚举。
狼来了。由于从小来自长辈们的恫吓,几乎每一个国人的内心阴影里都有一只镶嵌着阴森森、绿幽幽眼睛的狼。怕,却又总是心痒痒的想要去触摸了解它。基于此,狼又成了一种神秘又惹人好奇的存在。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以知青岁月草原狼见闻为主题的小说《狼图腾》迅速风靡。
《狼图腾》毋庸置疑是一本很好的小说。从开篇起,几乎每一个字都有效攫取了读者的心神。初次遭遇狼群,狼群捕食黄羊,狼群报复马队,驱车扑杀狼群,孤狼投涧。作者的精到描述,加之读者心理的潜意识,每一个画面都有了极强的代入感。读着书中片段,就仿若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每一个事件。读者会因小说主人公背后群狼的幽森眼神屏住呼吸,提心吊胆;会因群狼成功复仇马队后,带有原始神秘感的绕圈仪式深感敬畏;也会因狼群的悲剧命运与不屈选择扼腕叹息。
小说中对毕力格老人以及小狼形象的塑造,对草原白毛风及蚊群的描写都令人印象深刻。当然,作为批判的对象,小说对包顺贵和无知流民的形象塑造也很到位。还有那片美丽的天鹅湖,仙境一般的地方。也恰恰是这片美丽的天鹅湖,其景越美,越衬托出作者对流民后期开垦的不满。进而引出了关于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探讨。
《狼图腾》对全部场景的描写及人物的塑造都无可挑剔。但是其中的关于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探讨却实在是全书的瑕疵之处。小说中,农耕文明孕育下的人几乎等同于软弱。农耕文明需要草原文明的融入才能延续于世。小说中多处提到汉人胆小如羊,包顺贵及垦荒的流民也几乎成了农耕文明的代表,他们只知道向自然索取,无所敬畏。小说甚至于推测苏武能够在漠北坚持下去的原因是周遭群狼环伺的自然环境,因为是这个强健了苏武的精神。这就完全抹杀了士大夫的精神气节。
不可否认,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来自北部的边患一直在鞭策着中原人民。也正是基于此,强健了民族文化中的刚性与张力。但是如果据此就推说农耕文明易内生腐败,且容易导致生民软弱,不知敬畏之心。那就有失偏颇了。
首先,每一个中原王朝的大一统,从建立到因农业经济的周期性特点而繁荣,而腐败衰落,这都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而并不是一开始就内生腐败的。即使是放置草原文明,部族的强大,一样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且不见得延续时间就更长。其次,农耕文明下也不乏气血,哪怕列举不义的诸侯征战,血气之士还少吗?不敢想象,如果农耕文明也带有扩张倾向,恐怕而今的地球村,有可能就真的只剩下我们了。再者,农耕文明也并非对自然无敬畏之心,只不过是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士大夫阶层提出的“敬天畏时”观念无法普及。同期由于历史局限性,对于广大的生民而言,要活着就必须不停的向自然索取。换位思考,游牧民族放马南下,频频燃火边境的原因不也是为了生的资源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