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学会觉察和共情,才能拥有好的亲密关系。
那在关系中,怎样去看待和理解对方的坏脾气?去建设不发脾气的好关系。
实发脾气可能是在表达爱,这句话我们慢慢体味就会赞同。
我们如果跟一个人不亲近,肯定不可能对她发脾气。
多数时候,我们在职场,在正式的公开场合,在朋友圈里,可能都是彬彬有礼、热情懂事的乖孩子,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唯有在一个地方会卸下心防,暴露出真实的自己,可能是任性的,暴躁的,不讲道理的,所以当一个人能够在你面前发脾气,或者是你能够在他面前去任性,而关系又没有断裂的话,那真的可能意味着这个关系的亲密度和信任度还挺高的。
我有一个温文尔雅的女性朋友,她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严苛的爸爸,对她和她妹妹都是严加管教,期待也很高,所以她长大之后非常优秀。
在媒体工作,人长得很美,婚姻也很幸福,然后生了两个孩子。最重要的是,她几乎从来不对别人发脾气,和先生的沟通也非常好,很少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
但是有一次他们准备带孩子去野营,在准备东西的环节上发生了一些分歧,先生当时可能比较坚持,我的朋友不知怎么回事也特别坚持,最后突然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把先生都吓到了,因为从来没有见过她这个样子。
我的朋友告诉我,在她歇斯底里之后,好像整个人都通畅了,能够松下来。
她跟我讲这段话的时候她哭了,她说从小到大她长这么大都没有办法突破一个乖女孩的人设,父亲是绝对不允许他们这个样子的,「因为你就应该讲道理,你就应该懂礼貌,你就应该好好的表达,就算有分歧也应该求同存异。」
她的父亲那里有太多的应该和不应该,这都是她没有办法去突破的部分。
但是在跟她先生的长期关系里,她的潜意识是慢慢地感觉到,先生不同于她的父亲,不仅有跟她父亲一样正直、有教养的那一面,而且承托负面情绪的能力比她的父亲要强,所以她终于有一天可以在先生面前歇斯底里地爆发一次,而当时她的丈夫没有嫌弃她,没有批判她,只是轻轻的抱住了她,然后拍了拍她的背,没有再说什么。所以这件事情在他们俩的矛盾当中是很快的过去了。
在这个真是的故事中,我的朋友的发脾气,恰恰说明了她和丈夫之间的亲密,以及对丈夫的信任。而她的丈夫,也真的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在看到妻子歇斯底里之后能够如此平静,我想也许她的先生明白,妻子的情绪并不是针对他。
· 02 ·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像我朋友的先生这样有智慧和抱持力,明白发脾气可能意味着亲密和信任,或者对方只是想在跟他的关系里获得一种不同于原生家庭的新体验,把原来在原生家庭里对着父母不敢发的脾气表达在他的面前。
毕竟,要做到这一点,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个事情。
因为在对方发脾气的那个当下,我们往往会觉得非常难受,会不由自主地去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对方的发脾气跟自己挂钩,认为对方的愤怒和攻击,是针对自己的,那么我们就会相应地进行还击。
怎样才能慢慢地避免这种条件反射式的还击呢?
主要还是要学会理解对方发脾气的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在攻击你的时候,往往是在对他自己进行攻击;一个人在嫌弃你的时候,有可能是把对他自己的嫌弃投射到你的身上。
还有一种可能,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有可能只是在强迫性重复他原生家庭中父母那种总是发脾气的表达方式,而这一次他的潜意识可能希望你能够和他的父母亲不一样,你们能够缔造一个不一样的夫妻关系。
也许在这个部分他比较无力,他只是在重复这个部分,而他将改变的期待给了你。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举个例子,比如你丈夫小的时候,妈妈经常和爸爸吵架,而每一次爸爸因为自己内在的不舒服,对妈妈发脾气的时候,妈妈就会针锋相对,然后像一个受害者一样默默的哭泣或者是抱怨。
所以你的妻子就在和你的关系中强迫性重复了他爸爸的模式,
但其实他的这种重复是在潜意识里渴望妻子能够看到他内在的焦灼,帮助他去突破自己内心的冲突,改写曾经的故事。
如果这个妻子在丈夫发了一通脾气之后,还能对他说,你是不是心里有什么烦恼?或者就这个问题比较理性地去跟丈夫讨论,解决他内心的一些焦虑或者是压力,那么这种做法就会完全超越丈夫的父母,超越他原生家庭的那样一个两个人把坏脾气扔来扔去的模式。
· 03 ·
人与人的关系里,有一种东西是非常常见,就是所谓的坏情绪。
我们自己接不住的时候,我们就会扔给对方,然后对方接不住的时候又会扔回来。
这种扔来扔去到什么时候为止呢?
就是到有一个人可以接住它,并且消化了它之后,再把它还给另一个人的时候,这个过程就可以停下来。
“接住脾气,把它消化掉”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孩子摔了一跤觉得很疼,妈妈走过来帮孩子拍拍身上的土,然后说你摔了一跤很痛,你现在很难过,也有点害怕,妈妈抱一下,但是没关系,下一次你走路小心一点,可能就不会摔跤了。
这么简单的一个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妈妈在接住孩子接不住的坏情绪,妈妈在自己人格的支撑下,把这个部分消化掉了,而不是指责、暴怒,摔跤引发的坏情绪,又扔回给孩子。
妈妈和孩子之间的这种互动,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能让孩子习得自己处理情绪的能力。
可是在两性关系中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都是孩子,我们都没有那样一个能够帮助我们消化情绪的母亲,所以我们自己这部分的能力是欠缺的。而我们又非常渴望在关系中找到一个新的理想妈妈,所以我们会发脾气。
当我们将发脾气解构得这么深的时候,我想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当对方在对你发脾气的时候,你能够去理解对方不是针对你,真的不是因为你不够好,或者也不是因为他不爱你,他才要对你发脾气。
他发脾气很可能是因为他在发他自己的脾气。他遇到了工作中的一些事,或者他觉得自己的确达不到你的期待。在这样一个他对自己的内在有很多攻击的时候,然后两个人因为一些生活的琐事,他就会把这份攻击很自然而然的用一个日常沟通的渠道扔给你。
假设在关系中的两个人,叫做A和B,在A和B都没有这种能力的时候,两个人就会陷入一种因为你对我发脾气,然后我也对你发脾气这样一个像幼儿园小朋友之间的互动模式,就是你打我一下,我当然也要打回你一下,在这个背后可能就完全没有觉察,或者是理解。
其实这是相互的,如果对方体验了这个的部分之后,他慢慢就会学会来这样跟你沟通。
也就是说,当A这样做了之后,B才能有了一个这样的体验,然后B有这样的体验之后,他也会可以有能力将这个体验给到A,所以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这么深,就不会在这份把坏脾气扔来扔去的投射游戏中,受到太大的伤害,我们可以意识到他对我的脾气或者一些负面的话语,并不是因为我很差。
而当我们的自我能够比较稳定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腾出两只手去接住对方,我们就可以真尝试着在某些时刻做那个妈妈,帮他去消化他负面的东西,去理解他,去安抚他,去告诉他这没有关系。
然后对方在这个过程中就获得了不一样的体验。
这就是爱。
爱能创造疗愈,跨越原生家庭的创伤,让被困住或走到困局的关系升华。
愿你们能接住彼此的坏情绪,愿大家都能得到爱,也能去创造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