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读书的体验感。
读书和吃饭有很多相似之处。
吃饭的时候,人们的关注点主要在几个方面:味道,营养,健康。味道是一个比较私人化的东西,五味:酸甜苦咸鲜(没有辣,因为辣是痛觉,不是味觉),每个人都有自己钟情的味道。而营养和健康,也是日常饮食需要去考量的,毕竟在昂贵的医疗费用下,不生病和少生病是幸福生活的秘籍之一。
在这三个元素的博弈中,每个人有自己的价值序列。有人首选味觉体验,比如酷爱油炸食品,可以为了味觉的愉悦忽略营养健康。也有人会严苛恪守健康准则,少油少盐,吃什么都要先扫一扫食物的卡路里。
二者本无高下,全然是自己的选择。就像我认识的一个外科医生,平均1-2天就会做一台肺癌手术,但他自己却是个彻头彻尾的资深烟民。用他的话讲,少活几年,也舍不得丢掉抽烟带来的治愈感。
说回读书,也是一样。
书有很多分类方式,这里简单选用两个大众化的门类:论述性作品和想象文学。
论述性作品一般是作者就某个领域或者观点做出的事实分析,想象文学更多是经验的阐述,作者用文字构筑一个世界,让读者去经历和体验。
就营养价值来说,我认为论述性作品是要略高一些的,毕竟论述一个东西,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证做支撑。人们选择读它,要么是想对一个事物加深认识,要么想获取一些知识,通常会对人的认知,思维广度和深度都有帮助,但阅读的过程往往并不愉快,因为需要调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去分析,评判,然后消化作者表述的东西。
想象文学就不一样了,想象文学阅读门槛要低一些,口味普适性强,更容易读。
想象文学本身是作者构筑好了一个世界,让读者带着感官和想象去体验。这个过程中,虽然也有理性的分析和探问,但更多还是感受性的东西多一些。如果作者故事中的人物,处境,情感,心理过程恰恰是你有过的,那就会产生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也就是心理学说的共情。当最后从一个故事中脱身而出,就像跟着虚构的人物经历了他们的人生,甚至久久不能出戏。
两者比较,哪种更高级一些吗?不是的,道理同上面的外科医生。成年人的选择,自己为自己负责就好。
有人喜欢严密的论证,喜欢探讨事实,那就多亲近论述性作品。有人喜欢感性的体验,就多读一些小说,故事。读书这件事,除了专业技能以外,都应该是以愉悦为前提的,甘之如饴,方得始终。
事实上,就我个人而言,我更佩服想象文学的创作者。
论述性作品的研究,当然也需要投入作者大量时间,心血,严密的思考,论证,但这个过程是可尝试和可控制的。
反观想象文学,千人千面,一个优秀的作者可以代入各个角色中去揣摩他们的动机,意图,言行,说出这个人物当下的状态中应该说的话,做出他应该做的事,这并不容易,尤其在背景复杂,人物繁多的大作品中,要把一个个人物鲜明地立起来,人设从始至终不崩塌,这极具功夫,也颇耗心力。
一个优秀的故事创作者,需得有颗七巧玲珑心,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微妙的情绪体验,并把他们纳入自己的库存,在需要的人物身上,把这些体验还之彼身,为人物赋予生命,使其饱满,鲜活起来。
能写故事和能写好故事,这之间除了勤奋努力,我以为天赋是占了很大分量的。
也所以,我佩服那些优秀的故事创作者们,尊重他们的文字,也愿意付出真诚的喜爱和跟随。
优秀的故事和作者们在哪里?可以进这个专题看看,简书社区守护者联盟推荐好文,你不会失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