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古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深刻观察,对所处环境的亲身体会,领悟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本质:世界是相对的。从《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这些经典书籍里,我们看到了古人哲学思想和智慧的一脉相承,古人用“阴”和“阳”两个最基本的元素来概括、归纳世界万物,同时又推演出了五行、八卦、六十四卦等等,可以说既包罗万象,又高度概括。
正是这种古朴的“相对论”思想深深根植,中国人在做人、做事方面讲求中庸之道,因为他们懂得“亢龙有悔”的道理。至于本章中讲到圣人处世的几条准则,我觉得还体现出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主宰万事万物的法则,也就是“道”的把握。
上古真人可以“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不仅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甚至达到了可以通过人的细微影响,对“天地”产生影响的地步,形象一点比喻就是“蝴蝶效应”。现代科学要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返璞归真,从古代的智慧中汲取灵感和营养。
中国从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尤其是称得上“经”的典籍,值得每一个人认真研读,我们的教育也必须重视这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