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黄埔军校黄埔军校
漫谈黄埔十四期(一)----“到黄浦去!”

漫谈黄埔十四期(一)----“到黄浦去!”

作者: CBI | 来源:发表于2019-02-22 06:49 被阅读3次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秋  湖北武昌右旗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

    对于武昌这座长江之畔的城市而言,民国二十六年的深秋注定会与以往有所不同。

    此时此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校歌》正飘荡在武昌右旗营房前的操练场上 ( 笔者注:晚清时依李鸿章之上奏,全国各地纷纷仿效天津的”北洋武备学堂“而建立军事培训机构以打造新军 。1895年于湖北设立武备学堂后,清末的湖北新军亦曾在此驻扎过大批部队。

    1937年中央军校招生时,十四期的新生们就居住在老武备学堂右旗营房内。其旧址现已不存,但大致位于武汉市武昌区张之洞路与首义路交叉路口之东侧,与”清军第八工程营“也就是辛亥革命首义发难处的旧址隔路相望),数百名刚刚通过军校入学考试的新生正在这里进行着初级军事训练。这批年轻人有的来自河北·山东,有的来自安徽·两湖,还有的来自南方诸省;他们有人曾做过学校教师,有人还只是普通农家子弟,也有人不久前刚同日军在卢沟桥和北平南苑血战过一场。但从此以后,无论他们身在何处,也无论其所处何境,历史以及多舛的命运都将赋予这批年轻人一个共同的称呼------黄埔十四期

        旧武昌城区图

    作为”培养革命军人之摇篮“的黄埔军校,在当时战乱频仍,烽烟四起,社会剧烈动荡的中国来说,无疑其地位是极特殊的。

    1923年10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关于建立陆军讲武堂的提案,后来将军校的名称初步定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1924年1月24日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先生决定将筹备中的军官学校改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任命蒋介石为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实际上负责筹备工作的却是廖仲恺)。军校的校址初步选在广州黄埔岛原大本营军政部讲武堂和海军学校的旧址上。

    当军校筹备的消息一传出,在当时的社会上尤其是青年人中间便引发了巨大反响。一时间,”到黄埔去!“的口号,便成为了无数热血爱国青年们的梦想!自1924年5月5日的一期生入学以来,黄埔生的身影便紧紧伴随着中国近代史的步伐。东征,北伐,讨逆,大革命,抗战......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无一例外的都活跃着黄埔军人们的身影。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即开始进入”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全面守土抗战时期。而”黄埔军校“作为培养未来军事骨干的重要基地,也最大限度的发挥着它的作用。

    1930年,军校本部从广州黄埔岛迁至南京后,正式开启了”南京本校“时代。而伴随着抗日烽烟骤起,战局日趋紧迫且于我不利的情势;望着逐渐从北向南推进的战线,校本部即着手考虑西迁至成都的事宜。因此,于1937年秋季入学的第十四期黄埔生们也算此一特殊时期的亲历和见证者。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报考黄埔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1937年10月份,刊载于《大公报》上的”黄埔十四期甲级生“之招募广告吧!

    笔者翻拍自史料

    名额:1,000名

    资格: 

             a. 年满二十岁以上,二十六岁以下者。

             b. 体格强壮合于本校体格检查规则之规定者。

             c. 曾在大学或专科学校及高中学校军训期满学术优秀者。

    修学期限:教育分前后两期。前期学生教育六个月(免去入伍生教育),后期学员教育一年。

    待遇:照训练总监部新颁简章规定待遇较各级优异(简章:招生委员会,报名时可索阅)。

    报名及保送日期:报名自十月十七日起(笔者注:1937年)至十一月七日止。各省市保送者十一日截止。

    报名手续:

             a.  呈验军训期满证书(于考试毕发还)。

             b.  缴四寸半身相片四张。

             c.  填写由招生委员会备就之报名单,志愿书,调查表,保证书。

    寥寥数语的招生简章清晰的表达了”十四期生“招考之首要目的。即:针对原本自身素质较好的学员们采取”速成培训“之方式,令其能尽快走上抗日战场以带兵打仗。这与当时对日作战的态势是密不可分的。

    就在刚刚结束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国军先后动用了近60余万部队(其中不乏训练及装备较好的黄埔系),历经三个月激烈搏杀后结果却是以我方的主动战略撤退且输掉了“南京保卫战”为终了。根据日方的战后统计,”淞沪会战“时中日双方的战损比达到了惊人的6:1。为此,国军急需大量的新鲜血液来弥补基层军官的不足。同时,鉴于抗战局势已呈现出长期化趋势,未来我们也需要继续扩招及培训基层骨干军人以迅速扩充军备,并相应提升军官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用人的因素来弥补与日本在武器装备上的先天不足。

    当时,黄埔军校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与那些地方军阀出身的将官们所接受的训练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因而才能吸引大批青年人对它如此想往。当时军校的教育长 陈继承 根据校长蒋介石制定的长期抗战方略,决定使军校成为国家后盾并作为支持抗日的主力资源。于是他积极策划研订出一套《甲乙丙三级计划》(十四期的招生对象便有甲,乙,丙三个等级之分)。所谓”甲级生“,即指那些具备高中以上或大学专科毕业的学生们 ,且曾受过”暑期集中军事训练“(类似现在大专院校的开学前军训)并持有军政部所颁发之”下士“军衔的。针对该部分学生,军校将省略其入伍阶段的基础培训,而直接参加军官教育。当时的甲级生中有从国内各大院校毕业后投笔从戎的莘莘学子,也有从29军抗战前线被选送来的”军训团“学员们,还有从四川,山东,东北等地部队被推荐而来的优秀基层军官。

    教育长 陈继承

    相对于 ”甲级生“而言,乙级与丙级生则是根据其不同的教育程度而招录,其后的学习时间亦不同。这里也择录一下军校招收十四期”乙级生“的报考条件,以便大家比对:

    资格: 

             a. 年满二十二岁以上者。

             b. 曾在高中肆业一年以上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修学期限:升学教育六个月至九个月,学员教育时间为两年。

    入学考试分口试,体格测试和笔试。如前两项不通过则不能继续参加最后的笔试。考试科目包括:国文,党义,史地,数学,理化,外国文。

    针对录取成绩优异的学生可提升至甲级生肆业。

    明显可见甲·乙两级学生的招募条件,学习过程及待遇,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但此后校方也考虑到于内部人为设立分级制度似有不妥,故在以后的招生中便不再特意的强调此点了。

    黄埔十四期共招收了11个总队,毕业人数为10,858名。第一,二总队于1937年11月在湖北武昌入学后与黄埔十三期同时从武昌行军至四川省铜梁县,并于此间完成了入伍教育及培训。而炮兵科的学员们则是先于本校内接受了步兵训练,其后被分派到位于遵义炮校受训;工兵与辎重科的学员们则分别在零陵和全县完成了学习。

    有趣的是,黄埔十四期生虽然是在南京入校的,但其学籍所属却归于”成都本校“。因为伴随战事发展,1937年初中央军校既已决定将本校地址从南京西迁至成都并着手开始操作。而对于在武昌入学的十四期一总队,二总队而言,他们基本上没有在南京受训学习,大多数时间是在战火中的西迁过程和四川铜梁渡过的。故一般不计入南京时期的黄埔军校毕业生人数内,而是作为成都本校时期的首批毕业生来对待。

    本期的学员们就学于抗战日趋白热化的紧要关头,其经历与赫赫有名的黄埔四期颇为相似。当时的黄埔四期从入学到毕业不足一年,也是在学习期间经历了北伐。由于特殊的历练及因缘际会,黄埔十四期学员们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明显大于前后数期的校友们。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当校长蒋介石在给“中央军校第十四期同学录”作序时,曾用下面的一段话来训导和勉励本期毕业的黄埔生:

     “抗战胜负之关键,完全取决于最后五分钟;而战争愈达最后阶段,战斗之情况必愈为猛烈,外界之环境亦必更形险恶,此时要看吾人能否始终坚持镇定,咬紧牙关,以迎接此种艰难困苦之试验。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此关突破,则前路光明皎然可接,即回顾向日所经可诧可愕之境,亦正认为必然。昔人于赛马之法,必首以下驷与上驷,然后以中驷与下驷,以上驷与中驷,故其结果,一败而两胜。盖战争之要,不善战者斗量,善战者斗质。总理于同盟会宣言中,有云:「无良民质则无良政治。」兵质之于战争亦然。古人谓:「天下无不可战之兵,而有不可战之将。」抗战至今,以往军事上之失败,其责任不在士兵,而在各级之将领。如何补正阙失,提高质量,以成转败为胜之功,诸生固各宜自省自勉,以共赴之也。其次,革命事业之整个性,绝对为不可分,凡我革命军人,无不为此一整体中之单位细胞,祇有共同之利益,断无个人之利益,祇有集体之行动,断无单独之行动。分工以求合作,竞进以求互助。应知成己为成物之基,助人为快乐之本;在校则为同志、同学,出校更为同泽、战友。个人之成功,必在团体之成功求之,而团体之能获成功,又必以国家、民族之总成功为前提。以十余年来本校师生之牺牲奋斗,乃克建立黄埔精神之一名词,不进则退,不益则损,如何葆爱护惜,发扬而光大之,诸生实皆负有重大之责任。今日适当毕业之期,本校长平日所谆谆训示诸生者,兹不复赘,特揭示此两点,以寄对尔等殷望之情,其各勉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漫谈黄埔十四期(一)----“到黄浦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dc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