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your attitude rather than aptitude that determines your altitude.
从出生起,有些人似乎就注定了要比别人优秀。回想一下你还是一个孩子时,刚刚学会写字、踢球或画画,你逐渐掌握规则、进步并觉得有点意思了,但当你环顾周围的人时你会注意到,在你的朋友、同学或同伴中,总是有那么一到两个比其他人做得更优秀些。这些人似乎天生就有做某件事的天赋,有的人看起来注定就是音乐家,有的人看起来就像是天生的运动员,有些人就是更擅长与数字打交道。
成年后,个人天赋更是决定了每个人的高度。从竞技体育、音乐表演,到科学商业,似乎总有一些非同凡响的人,他们依靠自己非同凡响的天赋和能力赢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他们的天赋令人心生向往和羡慕,同时也令人绝望,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我的生活之所以一事无成,就是因为我天资平平,太过普通。
事实果真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悲观吗?为了验证天赋对人所能达到的高度的影响,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做了一项实验。他聘请了一名叫做史蒂夫·法隆的普通大学生,给他安排了一个十分简单的任务:尽可能地记忆随机报出来的数字,能记住得越多越好。
史蒂夫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的大脑对于可以将多少事物保存在短时记忆中,有着严格的限制,绝大多数普通人一次性不会记忆超过7件事物,(那些先天记忆力出众的人能够达到10-11件事物)因此,属于“平庸的大多数”的法隆在记到大约8个数字的时候,就再也记不住了。
在教授的坚持下,法隆没有放弃训练。后面几天的练习中,为了让法隆有更多信心,教授首先从一个随机的、有5个数字的数字串开始,如果史蒂夫记住了就开始读6个数字,如果他又记住了,再增加到7个数字,依次类推。直到他不能记住的界限后,教授会适当增加读出数字的时间间隔让他再次尝试,看能否有所改善。
教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不想让他单纯地认为记不住数字是因为记忆力问题,而是时间间隔等其它因素。当法隆逐渐忘记“我的记忆力仅限于此”的想法后,他开始寻找方法记住这些随机的数字。8个数字串的突破并不难,当法隆能够记住8个数字串后,教授就恢复到正常的读出速度,然后再按照上述的方法依次叠加,提高难度。
法隆在这种恰到好处的挑战中不断突破,在训练第一周的星期五就越过了他原本以为的极限——达到了 9个数字的数字串。尽管这样,他的记忆力还是没有超过那些天资聪颖的人。然而实验没有结束,法隆和教授仍然在一周复一周的坚持训练,在第16次练习后,他已经能记住20个数字了,远远超过了那些天赋异禀的人。在超过两百次练习后,他达到了惊人的82个数字,以下就是法隆记住的82个数字:
0326443449602221328209301020391832373927788917267653245037746120179094345510355530
教授希望通过这个试验说明,先天的天赋差异确实存在,但是和大量的练习相比,天赋对人的影响并非如我们想象中那么悲观。事实上,无论是天才还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们在某一项技能上所达到的高度,天赋的影响九牛一毛,更多的是刻意练习所导致的结果。
教授的这种看法也获得了脑科学领域的支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位脑科学家发表文章指出,我们的大脑(甚至是成年人的大脑)比我们想象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当触发因子出现时,大脑会做出简单的响应,而在一次又一次刻意练习的刺激之下,大脑中的神经元之间会构成新的连接,并不断强化,以应对这种情况的出现。因此,大量的刻意练习实际上是在刺激大脑 “重新布线”,形成越来越强地解决眼前事物的能力。
随着日复一日的大量练习,我们大脑会潜移默化地产生飞跃性的改变,我们可以通过健身来理解这种改变,普通人做引体向上一般不会超过10个,但经过训练,人们可以达到20个,甚至40个、50个,但这远远还不是人类的极限,2014年,一位捷克人在12小时之内做了4654个引体向上。就像肌肉纤维的变化一样,我们的大脑也会在不断的训练中得到强化,长期坚持会产生质的飞跃。
从这可以看出,与天赋相比,刻意练习带给人能力的提升才是决定性的。这一点在NBA著名球星雷·阿伦(Ray Allen)身上得到了证实,雷·阿伦是联盟著名的三分射手,为了表现对他的喜爱与敬意,ESPN评论员杰奇·麦克马兰在它的文章中提到:“他天生就是三分王!”,但雷·阿伦并不赞同这种说法。他告诉麦克马兰,“我和身边的许多人围绕这个话题争论过。当人们说,上帝赐予我杰出的禀赋,让我在比赛中完成漂亮的三分跳投时,那真是气死我了。我告诉这些人,‘不要低估我每天付出的巨大努力。’不是一天两天,是每一天。问一问我曾经的队友,哪个人在训练投篮的时候最为刻苦。回到西雅图和密尔沃基,问一问那些球员们。他们的回答一定是我。”
事实正是如此,我们只看到了雷·阿伦在NBA赛场上光鲜亮丽的表现,但如果你去问雷·阿伦在高中时代的篮球教练,就会发现他当时的三分水平并不比其他队友出色,事实上,他的表现还很差。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他认为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因此他一直在心无旁骛地刻苦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三分跳投变得越来越娴熟自然,逐渐超过了同时代一个又一个精准的三分射手,最终站到了聚光灯的正中心,以至于人们认为他天生就是如此。
所以,尽管那些天赋异禀的人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关注,但作为普通人,我们无需因为天赋平平就自怨自艾。
天赋只是给人提供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但最终的高度,往往取决于我们练习的精度。在那些光鲜亮丽的牛人背后,可能有天赋的加持,也可能没有,但不可否认,他们克服了枯燥和乏味,日复一日地在自己的专业上不断精进,才达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高度。我们需要把自己的人生故事线拉长,从近处看,人们各有长短;但从长远来看,能够脱颖而出的始终是那些付出努力刻意练习的人。
而关于刻意练习,相信每个人都能联想起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一万小时定律——即一件事,只要能够持续做一万个小时,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可对于很多人来说,明白道理往往都很容易,能不能做到就另说了。一万个小时是多久呢?一万个小时等于476天,即没日没夜地坚持练习476天,当然这不太现实,假设一个人每天练习4个小时,完成一万个小时的练习则需要2500天,将近7年。
对于那些能够狠下决心,有顽强的意志力和自制力的人来说,达到一万小时的练习还算可行;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一听到一万小时这个数字就望而却步了,这么长时间的练习实在是太漫长、太痛苦了。
其实,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无需因为漫长的一万小时而心灰意冷。事实上,从来不存在什么一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他试图表明大量练习的重要性,但却造成了人们对于练习时间的一种绝对误解。
首先,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一万小时的最低阈值。其中,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时间为3500小时;类似于上文提到的史蒂夫·法隆这些记忆类专家技能的习得时间通常为数百小时;小提琴练习花费的时间则长一些,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时间为5301小时,其中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时间为7401小时;Hacker News网站的读者们也进行了类似的统计,他们对大量互联网公司创始人的专业技能习得时间进行了统计,同样也没有达到一万小时。
其次,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它更取决于每个人的练习方法。我们身边肯定不乏一些看似努力、却始终没有取得成绩的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有效的练习方法,并随着时间和效果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不断精进,而只是每天机械地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只为达成“一万”这个目标,最后坐等出众的才能降临到自己身上。然而,经过一番努力,他们最多可以成为一名高级新手,而非是一名专家。
一万小时定律意在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或领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长时间艰苦卓绝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也许并不需要恰好一万小时的练习,但仍然要花很长时间的积累。如果人们误把时间当做一个绝对的标准,单纯砸时间而不讲究方法,终究还是一种打着勤奋旗号的偷懒,尽管形式上他们是在刻意练习,但实质并没有达到刻意练习的效果,因为他们没有激活大脑的深度思考,能够在更深入的层次中探究事物并找到解决方案。
坚持刻意练习十分重要,但找到刻意练习的方法更重要,它能让我们实现肉眼可见的进步,提升进步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如何刻意练习,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其著作《刻意练习》中提到了四个关键要点。
第一,有目的的练习要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例如你希望将小提琴拉到出神入化,但在练习时却总是漫无目的,毫无疑问这样的练习一定是见效甚微的,但如果你能在每次的练习中给自己设定好目标就不一样了。例如你经常在一首曲目中拉错音,那么你就可以给自己今天的练习设下一个目标:我今天要练习这首经常出错的曲目,最终能够连续完成三次,并且不犯任何错误,最后在练习完成时检验自己的练习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后就会发现,这种量化目标的练习方法会有显著且可见的提升。
第二,有目的的练习需要专注。不论是学会一门课程还是写好一篇文章,要想取得进步,就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经常走神和分心,很难让我们在这件事上深入;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一次集中练习或学习1个小时后,我们需要进行适当的休息,而后再进入到专注状态中效率往往更高。
第三,有目的的练习需要包含反馈。在刻意练习中,及时的反馈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自己哪里做得对,哪里做得不对,方便我们及时找准自己的位置,将练习内容调整到正轨上来;同时,反馈还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进步的愉悦感,鼓励我们在接下来的路程中再接再厉。
第四,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走出舒适区都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很多人往往在一开始还能够努力取得进步,但当他的能力超过身边的人并且游刃有余时,就特别容易在这个阶段停留,认为现在的能力已经足够,不愿再克服痛感继续前行。但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守着高级新手的称号再次变得平庸,并被后来者迎头赶上,永远与最初向往的专家无缘。
真正的提升需要迫使自己不断走出舒适区,在离自己极限不远的地方迎接挑战,将新的挑战不断转换为我们的新的舒适区,循环往复,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件事上持续精进,成为在这个领域真正有影响力的人。做到以上四点,我们的练习才能够称得上是有效果的。
关于刻意练习,很多人一听到“一万小时”后就望而却步。其实,它并没有那么严格的标准线,根据技能的不同,人们达到专家水平的练习时间也各不相同,它通常都不及一万小时那么多。然而,单纯地砸时间并不能够真正地实现进步,通过堆积时间来实现改变的想法终究是包裹着勤奋外衣的偷懒。
值得庆幸的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机会总是无限的。随着时代进步和更新换代,一定还会有越来越多隐秘而未被发现的问题亟待去解决。而想看到这些机会,首要的就是从竞争思维中跳脱出来,把眼光放在自己的目标身上,而不是竞争对手身上,坚持用有效的方法刻意训练自己必须的技能,不断推动自己实现肉眼可见的进步,这就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