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体悟:所谓天赋能力,似乎跟另一种深沉的东西有关。
五一期间,占朋友的光,约见了一位研究五行的盲人朋友,几个人坐下来就是六个小时,不仅被她的五行造诣折服,还有被老祖宗的智慧深深震撼着,“我是中国人我骄傲”的情怀漫布全身。回来之后和“被宿命”的感觉待了几天之后,就有意识地开始扫盲,因为长期浸泡在心理圈,这个系统接触起来倒也自然。
生辰八字一撂下,就知你深浅,大概也是中国传统中不轻易曝出生辰八字的原因。古人虽然云“三岁看老”,但在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中,你出生的那一刻,很多东西就定下了,或者说,在还未出生之前,有些东西就已经确定了,因为受着我们的父母、家族、民族、时代、自然环境等等所有和我们息息相关甚至看起来并不相关的因素的影响,能够变更的东西就更少了,别忘了,生物基因科学研究表明,黑猩猩的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的相似性大约为98.6%到99%之间,当然这些研究数据充其量最多只是某些更重要的事实的证据。离开生理生物学的角度,我们依然能够从另外的视角中去寻觅到不同物种间的相似之处。
中国传统中很热衷用十二属相来代表个人,求同或者求异,没错,这种相对立的追求恰恰就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每一位炎黄子孙包括已经飘落到全球的华人们,都知道自己的属相,难道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吗?可能也正是古贤们的智慧之一。我们的意识很清楚:我们是和动物不同的,只不过与动物之间的同正好可以对应人们之间的不同,诸如此类的系统还有很多,诸如星座学,说来也有意思,十二星座传到中国来之后,被本土化得很广泛,若是老外来中国要和我们探讨星座的有关话题,大概也要先坐下来好好研究一下中国化了的星座学说。我们也有机会接触到西方传来的“易经”、“道德经”,中国的圣人哲学被老外们研究并本土化之后再带回到中国,味道不太一样,但确实很有趣。
几年前在一次工作坊中画过一幅自画像,当时我的感觉是一只树妖。也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为我本来就应该是一棵树,走进树林就会有回家了的感觉,很多重要的意象都与树有关。甚至在是否要搬家的事情上,家人说“人挪活,树挪死”,我理所当然胡搅蛮缠说我就是一个树啊,所以不能换地方住。这下好了,折腾这么久的事情,到五行这里来,地支早已表明我的木太多。呃,如果这只是个巧合的话,那么那位学了十余年五行的初次见面的朋友了解了我家先生的五行之后就说到了一句很重要的话,类似的话我也说过,但是我是在观察了我家先生十余年的状态之后才明确认识到的事实,而她只不过花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确认了。诸如此类的巧合太多,真的就不能自我安慰再称作巧合了。
我经常喜欢问自己一些问题:“我为什么出生在那一年那个月那一日那个时刻?而不是另外的时刻?”或者“我为什么出生在这个星球这个家庭?而不是别的地方?”,“我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等等一些类似的问题。以前问,是带有对现实的抱怨,现在问,其实是对当下自我的一份接纳和欣赏。一次和一位朋友聊天时,她问:倘若你可以选择重生,你愿意吗?某种突如其来的紧张之后,内心深处一个答案冒出,使我不得不立刻回答“不愿意”,这真令我感到惊奇,说出来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尽管在说出来之前我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但还是很自然地说出原因:重新出生在另一个时刻、另一个家庭,这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情,因为,那个“我”不会是今日的“我”了,那将是一个灵魂和另一个身体相适应的结果,现在的“我”也就不存在了,这种可能的情况让我感到茫然和恐惧。幸好,这只是一个假设,就算是事实,那也不会是我做出的选择。突然想起在读亚隆的作品时,被他存在主义的哲学理念深深吸引,他关注的很多主题也是我关注的,当时不知为何,此刻,答案已逐渐明晰。或许我比想象中的更看重今世今时。
说来,我们遇到过很多性格类的测评工具以及理论系统,有网络趣味版的测试,有广泛流传过的诸如九型人格测试,也有很枯燥的专业心理测试,现在职场很流行的一项测试MBTI也在其内,可以说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变成分分钟的事。很多测试经由经验而编写,也有很多测试经根据理论而编写,不管怎么说,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能够遇到的测试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合理性的,做一次测试就能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了,首先这个测试就算是在效度和信度达到标准了,但标准也只是相对的。我们必须要看到的一个事实是:我们很有可能会以面具作答问卷,在面具的防御作用下,测评出来的结果是我们的面具部分而不是我们真实的自己。当然面具也是人格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个人分析中是需要拿来探讨的,此处脑洞稍开一下:我们似乎很喜欢研究那个不同的、不一样的、特别的部分,生活中是如此,我们既希望和别人一样,也惧怕和别人一样,这也是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
看起来似乎是我们做了心理测试或者人格测试,又或者说是中国传统里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对,这些测出来的结果或者根据结果作出的解读可能都对,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个类似判决书的结果时,会怎么样?或许会有两种极端的反应,一是:被一种“我被宿命了,我被决定了”式的悲伤席卷,从此远离测试,也可能会因为被否定被判断而产生的愤怒,从而四处宣扬这是不科学的,当然,无论表现方式如何,都只是在逃避;二是:对这个结果看似信任,却未必是真的能认同,去找更多的证据来验证自己是否真的是如此,或者去处理因为这些系统的结果产生的情绪,负面的情绪处理过后,节约下来的能量当然可以对事情的另一方面有积极影响,这其实是一种我们称之为面对的态度。
或许我们遇到的很多人格系统只能看到某些部分,但更重要的是,重要的部分总是能够相通,那么这时又该如何呢?那个似乎被什么决定了的那些部分我们该如何面对呢?这些很确定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即便是我们自己,也是被动如此,被动遭遇,被动反应,对于这一部分,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倘若能够一切如是,那这样的系统似乎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它们存在就说明了一个事实:一切并没有如是。各种系统对于人的认识似乎能够对情绪、感受起到解释和安慰的效果,让我们的自责、愧疚、愤怒、仇恨等等似乎有了安放之处。我们在有这些消极情绪时,其实内心深处是拒绝的,是否定的,因为某一个系统,突然能够安静下来,真的去面对,至少出现了一个面对的外在机缘。
对于痛苦的情绪,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我们会逃避,会投射,比如我们会责怪他人,抱怨社会,我们还有可能去解决掉看起来引发情绪的直接原因,比如我们消灭掉家里突然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颜色,不再去和那些让我们感到受伤的朋友交往,趋利避害是本能嘛!只有真正的“英雄”才会去面对痛苦,看起来,孩子们比我们更容易面对痛苦,他们似乎别无选择,只能真实地面对,每一次的遭遇痛苦之后,都能够又进入到人类世界一点点,也与自己达成了一丝丝和解,这一点上,孩子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如果“英雄”一定要在我的语词里出现的话,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孩子。这里,我们也能够感觉到,痛苦的远方似乎有着什么?中国道家说“天人合一”,荣格说“自性化”,心理咨询说“更好地适应”、“发展自我”,五行说要“修行”等等,大概远方有一个“完整”、“合一”的存在。
系统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如何行事,或者我们通过自我觉察,了解自己是谁,也或者通过和分析师的探讨,真正接受了自己是谁,这实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况且远方还有一个重要的修行目标,不可想像的难度,我们可以暂先规划30年,如此,被宿命的感觉是不是能够减轻一些?再如果说,我们所做的任何事,哪怕只是衣食住行、蝇营小事,也是修行,那我们是否也能安住当下了呢?
有位朋友写故事,在旁人看来,哇,好有天赋,哇,好有才华,哇,好有耐心……,但是对于他自己呢?他可能会说:我不写字会死的,他不得不写字,因为这似乎是他最为重要的一个使命,或许对于很多写故事的人来说,故事不是Ta设计的,而是故事本身在自由流淌,Ta只负责了记录而已。一位小朋友被称为超有天赋的艺术表达天才,是的,他确实是如此,但是他似乎没有选择,倘若他不想尽办法表达自己,或许他就会死掉,因为他内心有非常多的复杂的体验,无法用语言描绘,只能选择艺术的方法来表达,艺术的共鸣是全息的,所以更具有广泛性。我们可以猜测的是,或许在他们的内心体验里,他们的艺术被接受了,那么他就被接受了。当然,值得注意的更危险的一点也在于,或许艺术更加狭隘,毕竟人类历史的洪流中有太多这样的事实:离世之前没有人能够接受他的作品。我们换个角度,这位艺术家承担了某种使命不得不去揭示一些东西,而当下的人们却还没有做好去面对的准备。稍微联想到:心理咨询中相当重要的技术之一:共情,所基于的假设便是:你有的体验我也有。不能共情的部分可能是我还没有能力去面对的部分,督导和分析下来的结果通常也是如此。
从这样的一些体验中,或许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不是在选择如何生活、如何发展自己的天赋能力,而是被迫如此,不得不如此,因为我们要活下去。当然,对于“不得不如此”,因为我们具体的经历,每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又是不同的,很多痛苦、苦痛由此产生,也有很多价值、意义产生。另外,这里说的“活下去”也是自我要发展,自性要实现,还有一种情况,我们可能会放弃自己,变成魔鬼、坏人等等,这是一种对“自我”的放弃,让内心深处也就是潜意识中的阴暗面来掌控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这本身是没有什么可以批判的,因为这些只是精神发展的不同的状况而已,而在那些当下,换句话说,我们只是被潜意识中黑暗的部分控制了,自我被迫让位,我们无法做出选择。由此,与之相比,那些让我们纠结、产生“选择困难”症状的事情,难道不是太容易了么?
我们需要记住的一点是:你我之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本质的不同,丝丝点点的不同已经有很多方式在竭力表达着,也正是因为那些丝丝点点的不同投射到了现实世界,使得如今的我们看起来非常的不同,但是在精神层面,我们是相通的。我们认同的、发展的部分成为自我中非常重要的、可以区别于他人的部分,我们否定的、不能接受、没有发展的部分只是潜到了精神的深处而已,成为了潜意识中的阴影,有个人的,也有集体的。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心理学默认一个真理“存在即合理”。光明与阴影永远相随,与其否定一些存在的事实,不如换个说法“哦,我们暂时只能接受这样”。更加贴心和自然,不是么。
在路上——Ouisa,2019,5,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