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随笔
民国时期的考试趣闻

民国时期的考试趣闻

作者: 东宇教育在线 | 来源:发表于2017-04-23 23:12 被阅读0次

    这几天,期中考。发试卷、学生规定时间答题、老师改卷、评卷……一系列枯燥的常规动作已经让老师和学生们轻车熟路。为了给自己的工作添加些乐趣,我于是想搜集些历史上的考试趣闻。呵呵,历朝历代多的去了。尤其吸引我的是民国时期的那段儿。下面小编就领着大家看几则:

    一、题不答完,仍能得高分

    这个趣闻故事讲的是国学大师钱穆。他在晚年曾写了一部《师友杂忆》。在书中,有一

    部分章节记述了自己在读中学时候的一次考试。那是一次地理考试,只有四道题,每道题25分,共100分。钱穆拿到试卷后,从第一个题开始浏览,当浏览到第三个题的时候,他非常高兴。这道题考察的内容是关于长白山地势军情的。钱穆对这个题非常感兴趣,所以洋洋洒洒答题非常投入,竟然忘记了自己在考场上。悲催的是,考试时间到。钱穆只是答完了这个题,别无他法只得交卷。按照常理推算的话,钱穆这次考试肯定是及不了格的。因为他只答了四道题中的一个,最高也只能得到25分,然而,卷子发下后,钱穆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得了75分!是改卷老师糊涂了吗?这次判卷的是史学大师级的人物——吕思勉。吕先生看了钱穆的卷子后认为这个学生答的非常优秀。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了75分的成绩,使得钱穆仅凭一道题就及格了。这种情况若是放在现在是不可能有的。从这个例子能反映出民国时期的考试真正能选拔出人才的目的。

    二、不答题,也能及格

    看到这儿,想必饱受考试折磨的童鞋们乐了。别急,请听我讲。学者傅国涌在《民国年

    间那人这事》一书中记述了这样的一次考试。重庆南开中学当时有个学生叫谢邦敏。这个学生非常偏科,偏文科,理科一窍不通。1941年谢同学即将毕业,在毕业之前要参加毕业考试。当考到物理学科时候,他发现几乎一道题都不会做,索性就交了白卷。但是他在卷子上即兴写了一首词:“晓号悠扬枕上闻,余魂迷入考场门。平时放荡几折齿,几度迷茫欲断魂。未算,意已昏,下周再把电磁温。今朝纵是交白卷,柳耆原非理组人。”这首词写的玩世不恭、有调侃同时对自己交白卷进行了辩解。可想而知,老师若是改到这样的卷子结果会怎样。然而,这位童鞋运气好,碰上了魏荣爵魏大师。他没有一气之下判个零分先滚蛋,而是写了一首诗评:“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正因如此,谢同学顺利拿到了毕业证,后来考入西南联大法律系,并成为北大教授。建国后被任命为北京第一刑庭庭长。

    如此开放的阅卷标准,实足是一种境界,这在我们现今各种考试的阅卷中都不可能再有

    的。我们现在经常把素质教育挂在嘴边,高考形式也是一变再变,然而基本上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死守高考分数线的指针。我想在这方面,民国时期的教育或许能给我们些许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民国时期的考试趣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hu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