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经,一个富商和一个罪犯回忆他们的童年,提到了相似的一件事。
犯人说:小时候,妈妈给我和弟弟买了两双鞋子,一双是布鞋一双是皮鞋。妈妈问我们,你们想要哪一双?我一看那双皮鞋,好漂亮,我非常想要。
可是弟弟抢先喊:“我要皮鞋!”妈妈看了他一眼,批评他说:“好孩子要学会谦让,不能总把好的留给自己。”
于是我心里一动,改口说:“妈,我要布鞋好了。”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双皮鞋给了我。
我得到我想要的东西,也从此学会了撒谎。以后,为了得到每一件我想得到的东西,我都不择手段,直到我进了监狱。
富商说,小时候,妈妈给我和弟弟买了两只芒果,一只大些一只小些,我一看那只大芒果,很好吃的样子,我非常想要。
妈妈问我们,你们想要哪一只?我想说,我要大的,可是弟弟抢先说:“我要大的!”于是我就跟妈妈说:“妈妈,我和弟弟都是你的孩子,我们应该比赛得到那只大芒果,因为我也想要大的。”
于是我和弟弟开始比赛把家门外的木柴分成两组,谁先劈好谁就有权得到大芒果,最后,我赢了。以后,为了得到每一件我想得到的东西,我都会努力争取第一,因为我知道通过努力,就能得到奖赏。
童年时,我们每一次面临竞争的心态和行为,往往教会我们一生做人与做事的态度。
做人与做事的态度,与你的童年教育休戚相关02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纹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任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
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
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
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现上名列的茅。
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做人与做事的态度,与你的童年教育休戚相关03
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做过对近千名儿童从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
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7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7~17岁间获得。
当孩子们开始脱离母亲的襁褓,逐渐开始走向认知的时候,也就是在幼儿园的时候,父母们往往会忽视孩子们这一段的成长,这种观念在传统的教育观里难以得到彻底纠正。因为在从小到大成长环境中,幼儿园的时光父母几乎没有任何过多的参与,只是一个单纯的年龄上的成长,以至于我们在面临下一代教育的时候是一块短板乃至空白。
孩子们的成长是微妙的,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他们的认知以及情商、智商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七岁前是一个奠定孩子发展的重要基础阶段,七岁前也是奠定孩子性格的阶段,所以,当孩子长大后出现的各方各面的问题与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七年有着莫大的关系。
网友评论